朋友兵哥哥是個“點贊黨”。微信上他看過的文章,只要內(nèi)容可取,他都要點個贊。他說:我一般是隨手點贊,我想一個文章發(fā)出來,總是想被別人關(guān)注的。點贊是關(guān)注,是關(guān)懷,是對別人勞動的尊重。點贊是標注存在,是朋友間無言的溝通。他說的很有道理。通過點贊,表示了對朋友的關(guān)切、肯定、信任、包容,也顯示了自己良好的修養(yǎng)。這樣拉近了自己和朋友的距離,對朋友以后繼續(xù)發(fā)好文章也是一種鼓勵。
兵哥哥是位資深志愿者。他不僅僅在微信上點贊,在論壇上、在生活中也時時對人“點贊”。有人做了公益,哪怕經(jīng)驗不足、不夠純粹,他也經(jīng)??洫?。他說,與人為善,與自然為善,這就是公益。與人為善,可以先從“點贊”開始,對別人的嘉言善行多贊揚、多鼓勵。
我們且從公益發(fā)展的角度來理解“點贊”。就公益事業(yè)而言,“點贊”并不是一件小事。公益要發(fā)展好,社會要和諧起來,需要大眾普遍養(yǎng)成“點贊”的習慣,養(yǎng)成友善包容、互敬互信的人際氛圍,為公益踐行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F(xiàn)在肯踏實為社會做事的人并不多,許多人走得很艱難,對他們輿論應該特別予以肯定和鼓勵,在精神上給他們以支持。只有這樣正氣才能逐漸上升,社會才會走向良性循環(huán)。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不妨可以說,點贊也是公益。
幾年前在某市論壇讀到一個帖子,一位年輕人大雨天幫市民過街,被網(wǎng)民拍到上網(wǎng),受到廣泛的贊許。后來聽當?shù)嘏笥阎v,從此以后他經(jīng)常做好事,成了一位出色的志愿者。這位年輕人早年曾臨時起意有過一次小偷小摸,后來有些自暴自棄,擔心不被社會接納,是網(wǎng)民這次集體“點贊”給了他回歸社會的勇氣和信心。從這樣的例子來看,輿論“點贊”善莫大焉。
很可惜的是,如今社會上很多人沒有點贊的習慣,而是習慣于挖苦、質(zhì)疑別人。與人交往,喜歡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對待朋友都是如此,遑論他人。在網(wǎng)上回帖,沒看完內(nèi)容就罵,甚至以此為樂。按說人們都希望社會更好,但對于主動做公益、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人,有時不僅少有稱許,還有許多人唱反調(diào),嘲笑他們不自量力、愛出風頭或是沽名釣譽、動機不純。有些人的言論表現(xiàn)甚至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前不久崔永元捐出自己兩個億的廣告代言費做公益,受到網(wǎng)上許多人的質(zhì)疑,這讓他很是心冷。這兩億元錢是他的合法收入,本來他完全可以選擇不捐的。去年秋,武漢水果商人陶寶炎勇斗持刀歹徒解救了一位女大學生,卻招來身邊許多人的嘲笑。這些人的冷漠和無知令人發(fā)指。如果被歹徒挾持的是他們自己的妻女姐妹呢?他們還會這樣冷漠嗎?
生活中和網(wǎng)上許多人貶低質(zhì)疑別人,是出于自贊毀他的心理,貶低別人是為了抬高或突出自己。自贊毀他是佛家的大忌,南懷瑾先生說“菩薩戒第一條,最嚴重的就是‘自贊毀他’”。有些人是浮躁、狂妄、無知。還有好多人是缺乏公共精神,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而且對他人缺乏信任,無論是誰做了好事,都習慣以惡意去揣度別人。身邊許多人都是這樣冷漠無知,他們自己隨大流也就沒有什么心理負擔。
另外許多人習慣質(zhì)疑,也有思想認識上的問題。有人說知識分子要做永遠的批評者,并以此作自我期許。這句話是西方傳過來的,本身就是有問題的。知識分子不僅要能批評,更要參與建設(shè)。判斷問題應該實事求是,別人做得好的就應該肯定,即便是政府做得好的也應該肯定。至于公益事業(yè),知識分子應該帶頭參與,而不是在場外做一個看客,只對別人說三道四給人挑刺。說實在的,很多知識分子網(wǎng)民對社會的批評是很片面的,因為他們常居書齋,對社會現(xiàn)實缺乏具體了解。參與公益事業(yè)的知識分子本來就不多,許多人對公益事務的批評也顯得大而無當。至于有部分網(wǎng)民,就其發(fā)言水平看根本是夠不上知識分子的,他們只是拿這句話給自己當擋箭牌。他們經(jīng)常不是在批評,而是在謾罵,在攪事。
雖然我國古圣先賢提倡對人友善、包容,對別人的嘉言善行應歡喜贊嘆,但國人不肯“點贊”的習慣似乎自古就有,古籍中斑斑可見。民國時期張伯苓先生就說過:“中國人還有一種特性。小孩大人一樣,總不愿別人好。大家在一塊談,談到別人的壞處,大家精神百倍;說人好處,就不高興了。好像不愿中國有好人,這就是亡國的根源。……這都是自私,度量不大。”張先生的話值得深思。
對有社會擔當者輿論普遍質(zhì)疑,結(jié)果可能是災難性的。明代內(nèi)閣大學士徐階有《陽明先生畫像記》一文紀念王陽明,文中提到陽明先生平定宸濠之亂前后受人誣陷嘲弄時說:“今世士大夫高者談玄理,其次為柔愿,下者直以貪黷奔競,謀自利其身。有一人焉,出死力為國家平定大亂,而以忌厚誣之,其勢不盡驅(qū)士類入于三者之途不止。凡為治,不患無事功,患無賞罰。議論者,賞罰所從出也。今天下漸以多事,庶幾得人焉馳驅(qū)其間,而平時所謂議論者如此,雖在上智,不以賞罰為勸懲,彼其激勵中才之具不已疏乎?此予所深慨也。”當今社會不正是如此嗎?今天世風日下,得少數(shù)公益人士馳驅(qū)其間,可是社會輿論如此,有時簡直是要逼著人們都不要去做好事。這到底是希望社會好呢,還是希望社會更糟呢?社會更糟了對這些謗議者自己有什么好處呢?五百年過去,輿論環(huán)境依然如故,使徐階先生生于今日,更不知當如何感慨!
今天要社會和諧起來,就需要大力提倡點贊。張伯苓先生說:“我在南京,提議組織一個會,專寫匿名信。匿名信本是罵人的,我們以為一罵他,他就可以做點好事,其實他更不做好事。所以要寫捧人的匿名信,叫他今天接一封,明天接一封,日子長了,他高興起來,盡力做好事。”今天這樣點贊不需要寫信了,網(wǎng)上看到人有嘉言善行,獻個花、回個帖就可以表達肯定和支持,可以說相當簡單。這樣點贊的人多了,輿論風氣就會有所轉(zhuǎn)變。我們有想法一定要說出來,覺得別人做得好一定要予以肯定。因為如果我們普遍沉默,那些挖苦質(zhì)疑的聲音就可能占上風,會影響輿論的走向。
回頭說兵哥哥。兵哥哥的做法影響了一些朋友,大家也養(yǎng)成了時常“點贊”的習慣。這個熟人朋友的小圈子,不知不覺多了許多善意,做公益感覺也沒有以前那么孤單。大家已經(jīng)在體會點贊的力量。這樣的朋友圈子相信不少,如能將點贊的風氣從朋友小圈子擴展開來,擴展到陌生人中間,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社會上的善意和信任不就會多很多嗎?那時候的社會肯定比現(xiàn)在和諧。
作于:201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