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記捐獻志愿的003號市民,火箭軍指揮學院退休教授張傳真 記者胡冬冬 攝
1月17日,漢陽區(qū)老年大學老年遺體捐獻小組合影(左至右:彭萬秀、胡敏、覃德梅、劉衛(wèi)國、夏光中、吳少華) 記者胡冬冬 攝
記者劉睿徹 實習生栗家寶
18年前江城啟動遺體器官捐獻,最初登記志愿捐獻的有6位市民。連日來,長江日報記者多方尋訪了解到,最初登記的6個人,當初身份分別是退休教師、離退休干部、部隊文職人員、居委會工作人員等,登記時平均年齡是65歲。目前,已有001和002號兩位市民離世后如愿捐獻,留下大愛。
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管理中心負責人駱鋼強向記者表示,傳統(tǒng)喪葬觀念根深蒂固,18年前,提到遺體捐獻人們很忌諱,能夠登記志愿遺體捐獻,非常需要勇氣,是開風氣之先的舉動。最終心愿無論是否實現(xiàn),他們都應該被銘記。
登記第一人悄然捐出角膜救人
第二人遺體捐給同濟醫(yī)學院
第一個登記的市民孫玉隆是001號,她是青山區(qū)的一名退休教師,登記時已78歲。29日,記者從本報早期報道中發(fā)現(xiàn),孫老在登記一年前,曾和志愿者們在青山公園舉行遺體器官捐獻簽名活動,呼吁遺體捐獻在武漢落地。
2004年11月,孫玉隆不幸因病去世。由于孫老去世時登記的姓名與填捐獻志愿時不一致,記者尋找頗費周折,市紅會工作人員通過同音字在數(shù)據(jù)庫內(nèi)多方查找,最終確認登記第一人已實現(xiàn)了捐獻。
據(jù)悉,孫老將眼角膜捐給了同濟醫(yī)院眼科。老人年輕時曾目睹工友不慎被針扎壞眼睛而致盲,所以一直懷著用眼角膜救人的心愿。
登記捐獻的002號市民是鄒道毅老人。鄒老是武鋼集團漢陽鋼廠退休干部。早在1995年,他就表達遺體捐獻意愿,并多次奔走上海、成都等地考察,最終促成我市遺體捐獻工作于2000年3月起步。
記者了解到,去年11月27日,82歲的鄒老在家中去世。他的遺體捐給了同濟醫(yī)學院。當年12月5日,石門峰陵園,鄒道毅的名字被深深刻在了遺體捐獻紀念碑上。
第三人登記捐獻志愿時是中年
18年來不改初心
登記捐獻志愿的003號市民是火箭軍指揮學院退休教授張傳真,當年只有46歲。26日,記者到張傳真家中采訪,老人退休后依然筆耕不輟,即將推出新書。
為何年富力強時就能想好身后事?他坦承,因為從事教育工作,更愿意思考生命的價值。當年想法相對簡單,認為人走后身體的一部分還可以幫助他人。18年過去,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捐獻遺體是世界觀、自然觀的一部分。
他笑稱,人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所作所為應該讓自然更好,這其實和整個人類命運相關(guān)。如果能想通身后捐獻遺體,生前就不會無限度向自然巧取豪奪。
“捐獻的意愿還和18年前一樣,初心不改。”張傳真說。
遺體捐獻心愿最終實現(xiàn)并不容易
需要親人積極配合
最早志愿登記的其他3位市民從年齡看現(xiàn)在應該是八九旬的老人,記者多方查找都未聯(lián)系到人。市紅十字會相關(guān)負責人駱鋼強說,捐獻遺體是自覺自愿的行為,允許志愿登記者改變想法。另外,市民登記捐獻只是意愿的表達,最終逝去時實現(xiàn)心愿還需要親友的支持配合。
鄒道毅老人的兒子向記者介紹,父親登記了捐獻志愿后,隔一段時間就給他們寫遺囑,反復強調(diào)不辦喪事,自己去世后一定要立即打電話給紅十字會,最終幫老人實現(xiàn)心愿。
駱鋼強說,最早的這批遺體捐獻志愿者,無論他們最初登記后是否最終實現(xiàn)捐獻,他們的開創(chuàng)勇氣、對武漢遺體捐獻事業(yè)的貢獻都值得銘記。
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17年底,武漢累計登記志愿者人數(shù)首次超過萬人,達到11416人,實現(xiàn)遺體、器官、組織捐獻1954例。他們的捐獻換回無數(shù)人的新生。
近80人組建了
遺體捐獻志愿團體
據(jù)了解, 在我市遺體捐獻登記第二人鄒道毅老人身后,有一個以遺體捐獻為意愿的志愿者組織——留愛小組。2011年,鄒道毅和漢陽區(qū)老年大學校長夏光中等人發(fā)起成立這個組織。如今這個小組已有近80人,8人實現(xiàn)了遺體器官捐獻。
夏光中老人已有80歲,滿頭銀發(fā)。他說,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結(jié)果,想通這件事不容易,想通之后,人反而感覺很輕松。在他的帶動下,覃德梅也在遺體捐獻志愿書上簽了字。
65歲的劉衛(wèi)國從2013年動了遺體捐獻的念頭,說服孩子們完全想通花了3年時間,到2016年,他簽了捐獻志愿書。
留愛小組現(xiàn)任組長吳敏今年65歲,算是小組里的“年輕人”。她介紹,小組成員都有著共同的想法,通過捐獻遺體器官讓生命延續(xù),為社會做貢獻。
每年遺體捐獻者紀念日、清明節(jié)等,小組成員都會一起座談交流,緬懷捐獻的老朋友。并幫助有捐獻意愿的人聯(lián)系、領表、辦手續(xù)等,讓捐獻志愿者感受到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捐獻志愿卡上有一抹青草綠,留愛小組的成員稱為“拿綠卡”。他們把《愛的奉獻》作為組歌,說著話,大伙齊聲唱起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p>
(記者劉睿徹 實習生栗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