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眼道義文化精神的重建,著眼國民責任意識的養(yǎng)成,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二、以人為本,做人優(yōu)先于做事,關注自身修養(yǎng)、品格、才學、理念的進步,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三、傳播民胞物與、助人即自助的精神理念,提倡全民慈善。
四、遠離政治,遠離宗教,杜絕公益無關話題。
五、民生為先,關愛弱勢群體,尊重弱勢者,聆聽他們的話語表達。
六、物質救助與智力扶持相結合,慈善項目與文化項目并舉。
七、誠信是公益的生命,主動接受各方監(jiān)督,請結伙牟利者遠離。
八、多著力于政策尚未覆蓋的領域。
九、多做民間尚未有普遍意識要做的事情,帶動民間去做。
十、探索傳播適合國情民情、社會上可以廣泛推廣的做法,推動公益、微公益創(chuàng)新。
十一、做健康、環(huán)保生活方式的先行者、踐行者、傳播者。
十二、參與義工人人平等,養(yǎng)成民主決策、民主協(xié)商的習慣。
十三、養(yǎng)成禮讓、友愛、誠信、和諧的人際氣氛,讓義工圈成為社會正面能量的重要傳感源。
十四、建設學習型組織,給義工學習、提高、陶冶精神的機會。
十五、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貌,提升所在城市文明形象。把握核心價值觀,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行事風格和話語風格,帶動鄉(xiāng)風、行風、文風、學風及其他風氣的轉變。
十六、獨立而不孤立,和而不同,和各界各方積極合作。
十七、秉持大公益的觀念,和不同領域的義工保持交流,積極合作。不僅資源可以共享,更可望在交流中激發(fā)靈感、拓寬思路。
十八、為財富精英回報社會提供機會,促進企業(yè)社會責任意識的樹立和經營意識的轉變。
十九、公益活動的廣泛開展,自然會促進城鄉(xiāng)之間以及不同階層的交流和融合。
二十、促進平和、理性、寬容的社會心態(tài)的形成,增進社會共識。
作者:叔孫仲通 作于:20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