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二月二”,又稱“龍?zhí)ь^”“青龍節(jié)”“春龍節(jié)”。雖然隨著時代發(fā)展,這個具有深厚農(nóng)事色彩的節(jié)日已漸行漸遠(yuǎn),但它的一些習(xí)俗卻依然留在我們身邊,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味道與情趣。
“金豆開花”爆米花
爆米花,是廣受歡迎的小吃。一個說法是,這一習(xí)俗的由來,也與“二月二”相關(guān)。
相傳,武則天稱帝后,惹惱了玉皇大帝。他傳旨,命龍王三年內(nèi)不得向人間降雨。干旱讓莊稼顆粒無收,樹苗枯死,民不聊生。龍王看到慘景,頓生惻隱之心,偷偷降下甘霖。百姓得救了,但龍王因為抗旨,被罰入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立起的石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guī),當(dāng)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返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百姓們看到了,便四處尋找這種能開花的金豆,以報龍王恩情??赡睦镉羞@種會開花的金豆呢?正巧,二月初一這天,一位老人到集市販賣玉米,口袋口散開,玉米粒灑落一地。有人突發(fā)靈感,這些黃澄澄的玉米粒不就是金豆嘛?如果把這些玉米粒烘干爆炒,不就可以開花了嗎。第二天,人們支起大鍋,爆炒玉米粒,然后用香噴噴的玉米花供奉龍王。龍王明白這是百姓在救他,大叫“金豆開花了”。玉帝一看,果然如此,便將龍王釋放,官復(fù)原職。龍王仍像以往一樣,興云化雨,為人間帶來豐收。于是民間也留下了“二月二”吃爆米花的習(xí)俗。
現(xiàn)在,吃爆玉米花的習(xí)俗,早已擴展到了平時,不限于“二月二”了。
“龍?zhí)ь^”吃豬頭
臨近“二月二”,有的飯館打出了“吃豬頭,龍?zhí)ь^”的廣告,令一些人費解。
“二月二”吃豬頭,在一些地方流傳已久。這些地方,一般會有過大年殺年豬的風(fēng)俗。過年吃豬肉,豬頭則會在“二月二”用來供奉龍王。于是有了“二月二”吃豬頭的習(xí)俗。而且“頭”,還有開頭的意思,代表新的開始。
關(guān)于“龍?zhí)ь^”吃豬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jù)說,一位名叫王中令的權(quán)貴因饑餓闖入了一間鄉(xiāng)村小廟。誰知,遇到一個醉醺醺的和尚。如此不守戒律,王中令大怒,還動了殺掉和尚的念頭。
當(dāng)時王中令問這和尚有沒有吃的,和尚說有肉沒有菜。王中令就讓他去做一個肉,和尚于是端上了這道“蒸豬頭”。一嘗,味道還不錯。王中令又問他還有什么特長,和尚說能寫幾句詩。命作詩,和尚寫詩道:“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到了美味,聽到了別致的“豬頭詩”,忘記了不快,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吃豬頭也成了轉(zhuǎn)危為安的吉祥標(biāo)志。如今還有一道名菜 “扒豬臉”,不知是否與此相關(guān)。
“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二月二”這天,理發(fā)店會格外忙碌。在這一天理發(fā),被稱為剃龍頭、剃喜頭。這既是為了討個吉利,也是因為很多地方有正月不剪頭的習(xí)俗,但頭發(fā)多了重了就不能“抬龍頭”了。 所以“二月二”那天,理發(fā)店的生意特別好。
正月為什么不剪頭發(fā),很多地方流傳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訛傳。實際上,不剪發(fā)可能只是為了“思舊”。一個說法是,清初,所有國民必須要剪發(fā),像滿人那樣在腦后梳成辮子。很多人并不喜歡這樣做,又不便于公開與清政府對抗,就用這種說法來拖延時間,并流傳至今。時至今日,人們認(rèn)為,“龍?zhí)ь^”日剃龍頭,有一帆風(fēng)順、平安如意的好兆頭。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
(人民日報社中央廚房·N度生活工作室 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