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陌生成年人在飛機上教育一歲多哭鬧兒童的視頻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視頻中兩位女性對著哭泣的小女孩說著“不哭了就可以出去,不哭了阿姨帶你找奶奶”,小女孩哭泣不止。這段機艙廁所看似成年人代管“立規(guī)矩”的“正義使者”行動,引發(fā)了兩撥輿論。大部分聲音質疑此舉視為一種失當?shù)摹皟和┍┬袨椤保瑩鷳n會給小孩留下童年陰影;一部分聲音對當事人“凈化”公共空間行為表示支持,堅決抵制“熊孩子”哭鬧擾民行為。近些年,公共場合兒童哭鬧的話題一直都是社會熱點,網(wǎng)絡上“代管熊孩子”、“魔法打敗魔法”、“發(fā)瘋文學”等多形式的現(xiàn)代人爽感教育屢屢登上熱搜議題,當前生存空間呈現(xiàn)對孩子容忍度極低狀態(tài)。
“熊孩子”變成固化的輿論范式,擴大化“厭童”變成流量爽文。隨著現(xiàn)代人發(fā)展節(jié)奏越來越快,各種壓力下的成年人們忍耐度逐漸被拉低,自我空間維護意識較強,對公共場合的孩子喧鬧聲零容忍,小孩家長與路人公共場合吵架的新聞時常引起討論,基于大人視角下的孩童哭鬧均被打上了“熊孩子”的標簽。經(jīng)輿論場發(fā)酵,“熊孩子新聞”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流量視頻,使得“厭童”的情緒溢出、擴大化,不少成年人披上整治公德秩序外衣,化身“正義行動者”,出手教育公共場合的“熊孩子”及“熊家長”,輿論的撕裂與沖突,營造了一場成年人規(guī)訓的狂歡,代管“熊孩子”變成許多視頻的爽文流量密碼。社交媒體生存空間中“熊孩子”變成固化的輿論范式,的確存在許多缺乏管教嚴重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熊孩子”,但同時也存在許多被冤枉的小孩,比起真正義的出手,總有些是舉著行動者旗幟的戾氣流量宣泄,比如此次事件中被教育的一歲多小女孩,如同網(wǎng)友說的“尿都憋不住的年紀你要她憋住情緒”,被輿論圍攻的“熊孩子”難道就應該失聲在公共場合嗎?
“熊孩子”污名化下教養(yǎng)爭議,中國家長為“好家長”人設膽戰(zhàn)心驚。當下真假“熊孩子”判題難擇,除去部分對孩子缺乏管教的失職父母,大部分的父母更愿意孩子呈現(xiàn)出良好的教養(yǎng)行為,盡量朝著培養(yǎng)“好孩子”的目標上前進,不過面對教養(yǎng)期望與兒童行為發(fā)展規(guī)律的錯位,用公共空間里成年人的標準審視幼童,引發(fā)對兒童正常行為的誤判,自家孩子被污名化為“熊孩子”變成父母在意的難解之題,如同此次事件一歲多的小女孩在陌生環(huán)境中恐懼、不適通過哭鬧表現(xiàn)出來,卻被其他人視為“熊孩子”沒有教養(yǎng),爭議最后父母面對其他人的代訓“表示理解”也是無奈之舉。在童鬧爭議的話題下,常能看見有孩父母的一些心聲,子不教“父母”之過的觀念下,教養(yǎng)者們深受自我反思與矛盾的掙扎,不可控的孩童正常行為被誤解難以避免,他們采取減少出行的社交回避、人前育兒的教養(yǎng)表演、公私場域雙重育兒等行動解離,去污名化道路上更加膽戰(zhàn)心驚的是父母們。早前作家蘇小懶坐動車屢次被列車員管好孩子,孩子在乖乖坐好的情況下屢次被提醒,感受到冒犯后呼吁公眾對嬰幼兒家庭要有包容度,此話題瞬間引起有孩家庭的呼應。整個社會急需更理性的情緒去關注幼童公共空間使用的問題。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多些包容才能尋求兒童友好空間“最大公約數(shù)”。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大眾有責任呵護好祖國未來的花朵,而不在他們幼童時便貼上糟糕的“熊孩子”標簽,用“小孩哥、小孩姐”制造社交媒體的流量狂歡,制造年齡層的對立而引動的輿論熱度過于低級,社會對兒童道德發(fā)展的高標準與嚴要求應讓步生理性反應,用成年人的社會規(guī)范馴化天真的靈魂不可取,數(shù)字化時代的協(xié)同育人更要注重包容性思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為生長在一個自古崇尚“愛幼”國度的人,打造文明的公共空間,需要“有為”家長引導好習慣式的家庭教育,需要“有度”公眾拒絕濫貼“熊孩子”標簽包容兒童成長。關愛兒童是社會文明的標識,國家正努力構建的兒童友好型社會,只有多些包容,才能尋求兒童友好空間的“最大公約數(shù)”,凝聚全年齡層幸福感,才能畫出時代發(fā)展“最大同心圓”。
稿源:荊楚網(wǎng)(湖北日報網(wǎng))
作者:田雯(宜昌枝江)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