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足協在香河國家隊訓練基地召開2023年職業(yè)聯賽俱樂部負責人會議,這也是中超、中甲、中乙俱樂部負責人在新賽季開始前的一次重要峰會。峰會上針對三級職業(yè)聯賽作出了若干改制,如升降級制度、主客場開放等等,但引發(fā)球迷較多議論的無疑是新賽季中超將取消U23球員始終在場要求,改為各俱樂部需至少報名5名本俱樂部注冊4年以上的U21球員。
“廢”U23,“扶”U21,舊政是怎么回事?新政又將路在何方?消息發(fā)布一天多,網絡上議論紛紛,莫衷一是。而在長江日報記者看來,足球運動的發(fā)展自有其內在規(guī)律,對于年輕球員的幫扶,是否需要用“揠苗助長”的形式?又或者政策上的傾斜與調控是否一定要用在職業(yè)聯賽賽場上?這一切都還需要用事實去驗證。
要想搞清楚“U21新政”,那么我們首先要了解出臺于6年前的“U23政策”。2017賽季初,中國足協對中超聯賽作出一項改制,即每支球隊每場比賽必須有一名U23球員出場。所謂U23球員,指的是年齡在23歲以下的球員,而這項政策的初衷無疑是用行政的干預來保證年輕球員能在中國頂級聯賽賽場獲得鍛煉機會。
然而,這項“U23政策”在第一次亮相時便引發(fā)了軒然大波。那時的2017賽季中超揭幕戰(zhàn)中,22歲的王嶠身披遼寧沈陽開新戰(zhàn)袍先發(fā)出戰(zhàn),僅踢了16分鐘,就被換下場。
可以說,時任遼寧隊主帥馬林的那次換人,充分詮釋了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知道,在足球比賽中,絕大部分情況下參賽雙方都不會在上半時(45分鐘)作出換人調整,更何況僅僅踢了16分鐘就將一名首發(fā)球員換下,如果這名球員不是出現受傷無法堅持比賽的情況,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有趣的是,在網絡熱議中,盡管相當一部分球迷從“狡猾”的角度抨擊了馬林的那次換人,但也有一部分球迷提出,如果那些U23球員確實不具備在中超聯賽中出場的能力,只是因為行政干預而必須出場,那早早被換下也無可厚非,不應該去責怪俱樂部或者主教練“玩狡猾”。
一轉眼6年過去了,盡管外界對于“U23新政”的議論從未中止,中國足協也對這項政策作出了數次改動,如2018賽季調整為中超各隊U23球員上場人次需與外援上場人數掛鉤,2019年調整為每場比賽每隊場上的U23球員不得少于1人,但卻依舊未能阻止鬧劇的一次次發(fā)生。上個賽季,大連人因未執(zhí)行U23政策被判負,被扣了3分。
事實上,盡管這項旨在幫扶年輕球員的政策依舊被執(zhí)行了6個賽季,只不過遺憾的是在這項政策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們依舊無法在國青、國奧等年齡段的亞洲比賽中為中國隊贏得榮譽,更別說入圍世青賽、奧運會了。
如今,這項伴隨著極大爭議的政策終于成為歷史,而在U23政策取消后,中國足協、中足聯籌備組作出新的規(guī)定,中超球隊需報名5名以上U21球員,且球員必須在本俱樂部注冊4年以上。中甲聯賽報名U21球員同樣為至少5名,本俱樂部注冊4年以上,而且1名U21始終確保在場上比賽。中乙聯賽報名U21球員至少5名,本區(qū)域球員5名,1名U21始終在場上。
此外,從2024賽季開始,各家中超俱樂部必須派隊參加U21聯賽,并將此作為準入條件之一,中甲、中乙俱樂部鼓勵參加U21聯賽。值得一提的是,呼聲頗高的“U21打中乙”也終于成為現實。2023年U21聯賽優(yōu)勝球隊,將升級至2024年中乙聯賽,并以俱樂部二隊形式參賽。這對于重視青訓的俱樂部來說無疑將是一大利好。
從上述改制可以看出,中國足協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揠苗助長”的危害性,因此在中超聯賽取消了“年輕球員強制出場”的政策,從而在相對低級別比賽中去推行。但這個門檻是否應該設在作為二級聯賽的中甲聯賽上,又或者需要再往下調,這就需要用事實去檢驗了。但無論如何,年輕球員需要的是大量的比賽來鍛煉和成長,而這樣的比賽又不能是他們能力無法駕馭與勝任的,畢竟根據足球自有規(guī)律去成長才是最符合現實的,如果真有梅西、C羅那種17、18歲便能在豪門聯賽中嶄露頭角的年輕才俊,相信他們也一定不會被埋沒。
(長江日報記者馬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