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耕耘之地。有些人選擇淺嘗輒止,頻繁更換領域,而有些人則選擇深耕自己,專注于某一領域,不斷挖掘潛能。周百義似乎屬于后者。他縱橫文壇,先是以小說成名,繼而轉向散文隨筆,不久又在出版界激起壯闊波瀾,近年來他的筆鋒又收回到散文的領域,更見變化多姿。賈平凹在《歲月綿長》序言中寫道,周百義深知“散文篇幅短,非虛構故事,真情最重要,他將小人物據實寫來,呈現(xiàn)出一個人的人生藤蔓,牽枝帶葉的,勾連出許多的人和事,最后是一個時代的踉蹌背影”。
作為出版家,周百義的散文注重由外向內、強調心性的安定從容,有發(fā)自內心的善意和光澤,從而給讀者帶來美好的祝愿,當然也就有了熠熠生輝的智慧,散發(fā)出迷人的光芒。全書分為六輯:一至三輯,取精用宏、抑揚得當,注重發(fā)掘出具有獨特意蘊的文化內容;四至六輯,立論中允,說理透辟,體現(xiàn)出一種較寬廣的文化胸懷,有如海風碧云、夜渚月明,令讀者心中一片通透清朗。
仔細閱讀,發(fā)現(xiàn)他的文字洋溢著樸素之美,如清風般沁人心脾,既不亂嘆人生的虛無,也不沉溺文字的晦澀。尤其是那靠近人心,貼近百姓的語言,妙喻連出,使得消逝的歷史有了體溫,成了熱氣騰騰的生活,充滿了活力與生機。譬如他寫《鄉(xiāng)情》:“想起桃花山上的霞光,流花溪邊的木梓、銀杏,行前的小石步兒和記憶中漸漸模糊的兒時玩伴。履印深深地碾過滿是塵埃的小路,耳畔回響起稚童的嬉笑聲和在歲月湍流滌蕩下依舊熟悉的鄉(xiāng)音……”。這些樸實無華的文字,就是作者從心底流瀉出的真情實感。書中細織密縫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緊緊圍繞從一個點出發(fā),看似淺顯易懂,實則情節(jié)波瀾起伏,趣味性極強的人文之美。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從一個不高、不轟轟烈烈、不引人注目的原點起步,徐徐鋪開一幅家鄉(xiāng)流花溪畔煙火升騰的生活畫面,交織著“兩代人的腳步踏響了一曲人生的歌”。那些藏著靈魂密語的文字似山中的野花,羞澀地探出頭來,尋找那些年流轉間留下的無數(shù)回憶與感動。
有些文章彰顯明亮之美,那些活潑的字、跳動的詞,似書法家筆下靈動婉轉的線條生出無窮無盡的變化,有的挺拔如峰,有的清亮如溪,有的歡騰熱烈……個個用得恰如其分,光輝燦爛。賈平凹說,“寫散文,哪怕是寫最凄慘的事,最好不要陷在苦難中,咿咿呀呀的,而是從苦難里拔腳,拍掉了塵土繼續(xù)往前行。周百義就是這樣處理的,所以他的散文脫離了悲苦的調子,不是愁云慘淡,而是明艷燦爛?!弊髡哒J為,“散文可抒情,但不能虛情假意,無病呻吟;可說理,但不能枯燥無味,板起面孔?!笨v觀全書,無論是寫人,還是敘事,娓娓道來,如談家常,親切而自然,使人閱讀輕松,有陶然之感。譬如其《我與書店》:“書店是人類精神財富的儲藏地,也是人類進步的驛站。我常常想,青少年時代,如果有更多的圖書滋養(yǎng)我干渴的心靈,今生我也許會飛得更高,走得更遠,人生會更加豐富。今天,沒有書店的時代已經被科學技術破解,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互聯(lián)網為每一個人敞開著書店的大門。對于讀書人來說,這是一個奢侈的時代!”
這并非單純的抒情散文,而是源于他長期積累的審美經驗和清醒的本土文化自覺意識,是他對現(xiàn)代性的淳樸反思,和對自身文化根脈的追溯和延續(xù)。正如木心所說:“文學畢竟不是私人間的敘家事,敘得再縝致也不是一家之常也。”優(yōu)秀的散文應有巨大張力,在時空廣狹、情感強度及感覺的敏銳上都有自己的人文情懷和價值觀。全書的豐富性既表現(xiàn)于斑駁的色彩和含蓄的意緒,又由淳樸率直的美學品格顯現(xiàn)出來。作者寫苦難是與之和解的心路歷程,談幸福是妙在其言雅,其味正,所有議論和修飾都純以語言的盛宴款待讀者,有其廣度、深度、高度,又克制得體,堪稱學者之典范。
由人說事,以人代史,是本書的另一特色。書中有十多篇散文是寫人的,這些人物,有的是文藝界已故的前輩,像雷達、凌解放(二月河);有的曾是作者的恩師像劉道玉、陳美蘭;更多的是他的親人,姥姥劉緒貞、堂弟媳年玉、兒時好友蔣孝國。前面兩位名人雖然著墨不多,卻讓人過目難忘。后面的三個雖然不是傳記,都顯得親切而自然,往往只要幾下勾勒,頰上三毫已見。
在這些散文中,《恩師陳美蘭教授從教五十周年紀念會側記》和《世上已無凌解放,人間長有二月河》,讓我受益匪淺。譬如他寫與二月河的交往情景:“1987年8月10日上午,我們在南陽的先生家中見了第一面——那是一個巷子盡頭兩間潮濕的陋室。我看見了幾案上先生挑燈撰寫的密密麻麻的稿件,看見了他供盛夏時放進雙腳避蚊的水桶,看見他桌上那個香爐中裊裊燃燒的檀香。從這天開始,一位編輯與一位作者開始了長達31年的親密交往,開始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情感的交流?!逼┤鐚憽瓣惷捞m老師是從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特別是在長篇小說研究方面,在國內屬于有真知灼見的專家。她的研究不是僅僅近距離對作家作品進行掃描,更多的是探究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內在規(guī)律,對作家作品進行歸納性分析,從宏觀的方面把握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現(xiàn)狀及走向。即使對具體作家作品的分析,也是持論公允,不偏不倚,為業(yè)內所稱道。特別是我擔任出版社社長后,凡是社內有會議需要陳老師出席的,她總是有求必應。對于學生取得的每一些微進步,老師總是多加鼓勵。可以說,盡管我們1987年就從武大畢業(yè)了,但25年來,工作原因,我是近水樓臺,總是得到老師的眷顧與無形的精神支持?!?/p>
透過作者溫情簡凈的敘述,讓我們領略到這位文化領軍人物成長歷程,他的這種低回中有豪情,疏淡中寓知己的敘述,如一道日光直射海底,朗然唱徹一切真相,又從層層波浪之間,反映出無數(shù)的虹光霓影,使你豁然發(fā)現(xiàn)他的人文情懷:一位與他交往了31年,互相敬重;一位讓他受惠25年,念念不忘。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二月河與周百義的情義,就像黃山上的迎客松,拼命地吸天地之精華,探出枝葉追日,伸著根須找水,他們互相信任,成就彼此。陳美蘭老師見證著周百義從懵懂走向睿智,從彷徨邁向堅定,每一個轉變的瞬間,都鐫刻著老師在學生生命旅程中的意義。當然,這些澄清的文字,深情的懷念,旨在告訴我們,一個人很難選擇環(huán)境,卻可以利用環(huán)境,大約每個人都有他基本的條件,也有基本的才學,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來全在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怎么處理。
作為湖北人,我更喜歡《陽海清與“現(xiàn)存湖北著作總錄”》這篇散文,作者告訴我們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陽海清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在收集整理歷代湖北人撰寫的著作。愛默生說過:“一個人的品格不應由他的特殊行動來衡量,而應由他的日常行為來衡量?!弊髡咴谖恼轮袑懙溃弘q蟮年柡G?,離開工作崗位已經20多年了,他并未休息,而是夜以繼日,加倍地努力,要完成他為之準備了50年的《現(xiàn)存湖北著作總錄》。
4萬余張卡片,如山的典籍,鋪就了他的一條人生求索之路。18歲從湖南考入武漢大學,畢業(yè)后即來到湖北省圖書館從事古籍編目和整理工作的他,出于對第二故鄉(xiāng)鄉(xiāng)邦先賢豐厚的文獻著述的崇敬之心,開始留意搜集相關的信息。無論是在本館做古籍編目的日常工作,還是出差到外地,他只要發(fā)現(xiàn)湖北籍作者的著述,馬上抄在隨身攜帶的卡片上。2014年的初夏,為籌備編纂《荊楚文庫》事宜,我主動提出到他在常青花園的寓所拜訪請益,他那并不寬敞的二居室內,除了書還是書,凝聚著他大半生心血的書目卡片,一排排靜靜地躺在特制的書櫥中,等候著主人的召喚。
我“讀的湖北書,吃的湖北飯,干的湖北活”,陽海清不止一次這樣懇切地表示。正是這種感恩之心和強烈的責任感,驅使這位仍有濃厚鄉(xiāng)音的湖南客老而彌堅,埋首書山,皓首窮經,廣搜博采,爬梳諸多史料。
很多讀者也許不知道,周百義先生還是《荊楚文庫》編輯部主任,負責具體日常工作。他用三段樸實無華的語言,將一個外省人為了湖北文脈延續(xù),用半個世紀的光陰,收集整理《現(xiàn)存湖北著作總錄》的學術情懷,寥寥數(shù)語,讓我明白“品格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發(fā)揮作用,而無須借助任何手段”。
《歲月綿長》雖是一本散文集,我卻視為傳記在讀。在他所處的時代盡管常常被命運所左右,他在命運的漩渦里,卻能一次次扼住命運的咽喉,開啟“明艷燦爛”的人生。在他追憶歲月的文字的縫隙間,有心的讀者透過這些微光,可以看到筆挾風雷之勢的史家筆墨,雖對在職場上跌宕起伏的人生不著一墨,而對其忠貞不貳的學術情懷也不著渲染,正是剪裁得當,才讓個人的小歷史與家國的大歷史的疊合與互映,在這些具體的身影中,映照出的盡是宏大的命題。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自傳體散文,讓我讀出了一個時代的踉蹌背影。
也許,周百義先生選擇懷念他們、記錄他們,不是因為親疏好惡,而是體現(xiàn)著某種做人的準則。愿更多的讀者,在書中委婉的語氣里,受到警醒、得到鞭策,領悟出作品的深刻意蘊。
(彭四平,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學術著作《激勵心理學》《尋找新聞的向度》《站在湖北看中國》,傳記文學《永遠的記憶——趙祖炳傳》《記者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