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xiāng)楊柳村的空氣中彌漫著糯米蒸熟后的甜香。在村民楊順國的家里,寨鄰們聚在一起,正忙著蒸糯米、打糍粑、捏粑團,木槌起起落落,笑聲此起彼伏,相互應和交織的各種聲響,譜寫出一曲匯聚親情、流淌鄉(xiāng)情、禮贊生活、傳承民俗的贊歌。
村民正在打糍粑(唐鵬 攝)
“我們村是傳統(tǒng)的土家族村落,每到冬天要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殺年豬、打糍粑。”楊順國說,打糍粑是村里的一項重要傳統(tǒng)習俗,也是歲末每個家庭中的一件盛事樂事,趁著冬閑天氣晴好,邀約左鄰右舍一起來打糍粑,大家互相幫忙,增進情感交流,傳承民俗文化,表達對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和美好期許。
糍粑,是一種由糯米蒸熟搗爛后制成的一道地方傳統(tǒng)特色美食,其制作過程看似只有幾個簡單的步驟,實則蘊含著諸多講究,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精心操作,才能做出外形美觀、口感軟糯、香氣濃郁的糍粑。
村民將浸泡好的糯米上甑蒸煮(唐鵬 攝)
“首先要選擇顆粒飽滿、色澤潔白且無雜質(zhì)的本地大糯米,將選好的糯米浸泡8到12個小時。上甑蒸煮是關(guān)鍵的一步,對火候和時間的掌控至關(guān)重要。蒸煮后的糯米要趁熱搗爛做型,糍粑捶打需要力度、節(jié)奏和技巧的完美配合?!睏铐槆f,打糍粑不僅是一項體力活,更是一門技術(shù)活,需要明確分工,男女協(xié)調(diào)配合,男人們負責捶打,女人們則負責蒸煮糯米和搓揉整形,當一甑甑糯米飯被捶打得綿軟柔韌細膩,她們就趁熱將其搓揉成一個個大小均勻、圓潤飽滿的小糍粑,并在每個糍粑上進行古老而充滿寓意的“點紅”儀式,使其增色添祥瑞,象征著生活紅紅火火,承載著人們對團圓、豐收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村民給小糍粑點紅(唐鵬 攝)
糍粑的吃法多樣,水煮、煎炸、烘烤等各有風味。在繁忙的現(xiàn)代城市生活中,糍粑主要扮演著配角,以爆漿糍粑、甜酒粑等小吃的形式存在于燒烤店、火鍋店與街頭巷尾,軟糯綿香的滋味在舌尖綻放,溫暖了廣大食客的冬日味蕾。
如今,打糍粑這一古老而充滿魅力的傳統(tǒng)習俗,不僅是村民們慶祝新年的方式,也成為展示鄉(xiāng)村文化、凝聚民心民力、推進文旅融合的重要元素,為打造特色名片、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了“動力引擎”。(周燕 陳昆 唐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