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鬧市卻獨具文藝氣質,巷子不長卻有很長的故事。目前,揚州蘇唱街1號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中,這里曾是清代康乾時期全國僅有的兩座梨園總局之一,而另一座則在昆曲的故鄉(xiāng)蘇州。雖然兩座梨園總局都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梨園”依然璀璨。揚州蘇唱街1號更新改造后,這里將再次唱出婉轉悠揚的曲聲。
揚州梨園總局將變身城市“劇場”
從揚州曾經(jīng)的商業(yè)中心人民商場出發(fā),沿著渡江路向南不遠,就可以看到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蘇唱街。蘇唱街入口向東步行約200米,就是蘇唱街1號地塊,也是揚州梨園總局的舊址?,F(xiàn)代快報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地塊內(nèi)幾棟建筑外墻都圍起了腳手架,有工人在施工。施工現(xiàn)場負責人告訴記者,本次改造將凸顯其戲曲元素。在保護延續(xù)文化記憶和建筑肌理的同時,賦予各類新功能,將其建成集特色觀演、展覽、商業(yè)空間于一體的城市“劇場”。
“清代文人李斗在《揚州畫舫錄》里就寫到過梨園總局?!睋P州文史專家黃繼林告訴記者,根據(jù)該書記載“城內(nèi)蘇唱街老郎堂,梨園總局也。每一班入城,先于老郎堂禱祀,謂之掛牌。次于司徒廟演唱,謂之掛衣。”老郎神是傳說中主管演藝的神仙,他白面無須,頭戴王帽,身穿黃袍。另有一說,“老郎”一詞指代的是老師傅、老曲藝家。
當年的老郎堂和梨園總局早已湮滅在歲月長河中,它先后扮演了服裝廠、老八中、職業(yè)技術學校等眾多角色?,F(xiàn)場一株銀杏看上去有些滄桑,樹上的牌子顯示,它保護等級為二級,已有245年歷史,編號為“揚城049”。
康乾時期兩座梨園總局都在江蘇
據(jù)史料記載,清代康乾時期全國僅有兩座城市設有梨園總局,一處在揚州蘇唱街,另一處在蘇州。據(jù)相關文獻記載,蘇州老郎廟內(nèi)原有從清雍正十二年(1734)至民國初年所立石碑22座。其中一塊乾隆四十八年蘇州織造府所立的《翼宿神祠碑記》上,記載了蘇州織造具有兼管戲曲文化的權力。
蘇州老郎廟廟址原在郡廟(城隍廟)旁,于乾隆初移建于蘇州鎮(zhèn)撫司前,乾隆四十八年(1783)再次重修,改名為翼宿神祠。至道光年間開始衰落,咸豐十年(1860)前后,太平軍攻占蘇州,經(jīng)過戰(zhàn)亂,殘破不堪。光緒七年(1881)由藝人集資,再度重修。據(jù)傳負責老郎廟管理工作的最后一代藝人是“傳”字輩的沈傳芷,1956年沈傳芷將廟產(chǎn)移交給市民政局,舊址被改建成蘇州湖筆廠。
盡管蘇州老郎廟早已消失于歷史長河,但在中國昆曲博物館東廡廊展區(qū)一樓,放置著一座老郎廟(翼宿星君廟)的模型,可一窺當年梨園行業(yè)繁盛景象?!?0世紀40年代末,蘇州老郎廟尚留存碑石十四座。這些碑文對于昆劇史乃至中國戲曲史的研究,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敝袊デ┪镳^工作人員向現(xiàn)代快報記者介紹。
原蘇州市文化局副局長,江蘇省蘇昆劇團原團長顧篤璜生前曾在《關于蘇州昆劇傳習所工作的思考》中提到過:“建議重修老郎廟,在老郎廟內(nèi)成立昆劇歷史陳列館。蘇州是昆劇的發(fā)源地,由于昆劇在我國戲曲史上的崇高地位,極應該有專門的陳列館?!?/p>
小巷曾是全國曲藝界“高地”,徽班進京從這里出發(fā)
蘇唱街雖然只有200多米長,但卻是揚州唯一保存下來的與戲班直接有關的街道,這里曾是全國曲藝界的藝術“高地”。
黃繼林告訴記者,據(jù)史料記載,“蘇唱”這個淡雅動人的名字,起源于清朝康乾時期。當時的揚州,因鹽而盛,官商云集,許多鹽商大賈附庸風雅,特別喜愛唱腔柔美、唱詞優(yōu)雅的昆曲,紛紛出資興建劇團、劇院,開辦戲曲學堂,吸引眾多昆曲藝人絡繹不絕來到揚州,寓居于此,“蘇唱街”因此得名。還有一種得名的說法是,清代稱揚州人細吹細打兼唱詞曲的江南清音為“蘇唱”。
據(jù)黃繼林介紹,《揚州畫舫錄》中有記載,當時的戲劇有花部和雅部之分,雅部即是指昆曲,花部是除昆曲以外的地方戲,又稱亂彈?!爱敃r很多大鹽商不惜耗費巨資,養(yǎng)著陣容龐大、行當齊全、行頭精美、劇目豐富的專業(yè)昆班?!秉S繼林告訴記者,鹽商為戲班置辦“行頭”,非常豪華,各極其盛。據(jù)《揚州市志》記載,當時康熙南巡經(jīng)揚州時,兩淮鹽務就以昆曲“迎鑾承御”。乾隆巡幸揚州時,兩淮30位大鹽商,在近郊兩里長的河岸上,“分工派段,恭設香亭”,每座香亭中都有戲班奏樂演昆劇,劇目各不相同。
蘇唱街的梨園總局還是徽班進京的起點,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劇種——京劇。乾隆八十壽辰之時,專門從揚州征召以戲曲藝人高朗亭為臺柱的三慶班入京祝壽?;瞻噙M京前,就是在蘇唱街的梨園總局碰頭商量著出發(fā)時間和演出劇目等具體細節(jié),然后出發(fā)。2023年11月25日,京劇《進京》還特地從徽班進京的原點揚州出發(fā),開啟第一輪巡演。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 顧瀟 莊劍翔 高達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