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奇巧技——核雕的記憶與技藝》特展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開展,展出了105件/套明清至今的核雕精品,挖掘核雕作為宮廷藝術(shù)收藏品與民間工藝品的深厚歷史人文底蘊及明清以來的工藝傳承,為核雕工藝發(fā)展提供可借鑒可參考的文化和技術(shù)范本。展覽吸引眾多市民參觀。
核雕,又稱果核雕刻,是中國傳統(tǒng)的微型雕刻工藝,主要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為材料。藝人們利用果核的自然形態(tài)和起伏變化,采用雕、鏤、鐫、銼、鑿、鉆等技法,在其上雕刻出各色人物、花鳥、獸蟲、山水、舟船、樓閣等形象和文字內(nèi)容。
從全國博物館古代核雕文物的收藏來看,核雕文物并不是特別多,“奇巧技——核雕的記憶與技藝”是我國目前最完整、最大的從明清至近代的核雕展覽,也是吳文化博物館舉辦“匠藝”系列展的第七個特展。
資深收藏家祁志軍在開幕式中表示:非常高興參與此次展覽,也通過此次展覽認(rèn)識很多核雕領(lǐng)域的專家及大師,核雕這門技藝“小中見大”,此次《奇巧技——核雕的記憶與技藝》展對于整個核雕門類進行了比較清晰地梳理,從這一百多件作品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人的審美及古代匠人的匠心。希望核雕這門國家級非遺能夠不斷傳承并發(fā)揚光大。
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曾路表示,此次展覽的名字來源于大家讀書時都會背誦的一篇課文《核舟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yuǎn)?!薄捌媲扇耍媲杉肌?,此次展覽非常完整地將從明代至近代的核雕技藝進行了系統(tǒng)地整理,這有利于我們今后更為深入地認(rèn)識和研究核雕技藝。核雕這門技藝與蘇州關(guān)系緊密。收藏家祁志軍先生收藏的展品,也為吳文化博物館未來做這樣“小門類、大學(xué)問”的展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此次展覽分為“果核上的雕刻”“題材與范式”兩個單元。迄今已知的、最早的核雕記載是明代《焦式筆乘》中提到的蟠桃核雕,其表面刻有“宣和殿”等字樣。由此看來,宋朝已有果核雕刻工藝。第一單元“果核上的雕刻”從核雕的選材、核雕的歷史、蘇州與核雕這項精細(xì)工種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南工與北工這四個方面全方位介紹核雕從古至今的演變。
核雕的題材廣泛而豐富,從傳統(tǒng)的宗教神話到世俗生活,從自然風(fēng)光到歷史故事,核雕匠人們巧妙地將這些元素融入作品之中。第二單元“題材與范式”為觀眾展示了“核舟”“花鳥魚蟲”“世俗百態(tài)”“瑞吉納?!边@四種題材在核雕上的展現(xiàn)。
吳文化博物館“匠藝”系列特展旨在以吳地非遺文化與技藝為核心,深入挖掘江南文化,溯源蘇州非遺瑰寶,攜手新一代青年手藝人,以“造物者”的姿態(tài)開展更具創(chuàng)造力、國際范的手工藝的創(chuàng)新工作,更好地傳承蘇作匠藝匠心匠法,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奇巧技——核雕的記憶與技藝”展覽帶領(lǐng)大家探尋在蘇州光福發(fā)展繁盛的核雕技藝的早期面貌,為核雕工藝發(fā)展提供可借鑒可參考的文化和技術(shù)范本。該特展將持續(xù)至202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