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首席記者 戎鈺
攝影記者 肖顥
將歷史時針調(diào)回到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彼時生活在歐亞大陸中部地區(qū)的人們,是如何用絲綢織物裝扮自己,在最細微的生活日常中表達著自己對美好的追求?
無須費力想象,因為從11月22日起,由湖北省博物館、俄羅斯民族博物館主辦的“傳統(tǒng)之繭:歐亞大陸民族文化中的絲綢——俄羅斯民族博物館藏文物展”,將借助“遠道而來”的283件(組)絲織精品,在湖北省博物館南館四樓展廳為觀眾解答這個疑惑。
當日上午,伴隨著此次絲綢大展在省博正式開幕,新聞記者跟隨觀眾一起步入展廳,瞬時被濃郁的異域風情包裹。俄羅斯絲綢服飾、中亞手工絲織品、伊朗絲毯、高加索地區(qū)傳統(tǒng)服飾、斯盧茨克腰帶……展覽精選俄羅斯民族博物館收藏的283件(組)絲織精品,展示了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絲綢織物在歐亞大陸中部地區(qū)各民族中的生產(chǎn)和使用情況。
從小而美的一塊手帕、一個枕套、一個錢袋、一條蕾絲花邊,到極盡華貴的年輕少女的節(jié)日服裝、繡有五爪龍和祥云的男式長袍、紋樣充滿設計巧思的新娘嫁衣,這些以機織絲制品與手工絲制品為代表的絲綢藝術精品,穿越時空長廊,展示了歐亞大陸各民族地區(qū)豐富多樣的絲綢文化,也為觀眾呈現(xiàn)了當時歐亞大陸上相互交流的多元民族文化。
2024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本次展覽是“中俄文化年”活動中的重要文化交流項目。湖北省博物館策展人魏冕在展覽現(xiàn)場介紹,本次展覽是俄羅斯民族博物館關于歐亞大陸中部地區(qū)絲綢文化的展覽首次出境參展,“這是這個展覽首次走出他們的國門,來到絲綢的故鄉(xiāng)中國進行展覽,這份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徜徉在靜謐展廳里,魏冕著重為看展觀眾介紹了一款布里亞特人男式長袍,這款長袍上繡有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五爪金龍和祥云,格外吸睛。據(jù)悉,不管是紋樣還是形制,這件服飾與中國清代傳統(tǒng)龍袍的相似度都非常高,而俄羅斯專家目前也在做相關學術探討,研究這件服飾究竟是從中國流向南西伯利亞地區(qū)的,還是生活在南西伯利亞的原住民布里亞特人進口了中國的原材料、學習了中國的技巧、借用了中國的工藝制作而成的?!暗珶o論如何,我們在看到這件展品的那一瞬間,是感到很親切的。”魏冕說。
在展廳最醒目的入口處,一套“年輕女性的節(jié)日服裝”成為很多女性參觀者的“減速帶”,吸引大家紛紛駐足細看。飾有花紋的紅色錦緞縫制的“薩拉凡”連衣裙搭配短款上衣套裝,再以各種精巧配飾豐富穿搭層次,整體展示效果宛如外國古裝連續(xù)劇里的女主造型。據(jù)悉,這是最受當?shù)嘏詺g迎的節(jié)日慶典服飾,每個細節(jié)都賞心悅目,“高定感”滿滿。一位觀眾一邊拍照一邊感慨,“這完全可以找設計師一比一復原,比國際秀場上的‘高定’更高級?!?/p>
據(jù)介紹,“傳統(tǒng)之繭:歐亞大陸民族文化中的絲綢——俄羅斯民族博物館藏文物展”展期為今年11月22日至2025年2月16日,對服飾文化情有獨鐘或是想換一個角度走近歐亞大陸民族文化的觀眾,千萬不要錯過這場霓裳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