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1日拍攝的秭歸縣屈原祠外景。(通訊員鄭家裕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歆
屈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被后人稱為“詩魂”。宜昌市秭歸縣,2300多年前,屈原在這里誕生、成長,踏上求索之路。
2024年8月21日,秭歸縣騷壇詩社社員黃家兆在屈原廟整理他的詩稿。(通訊員鄭家裕攝)
11月20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秭歸縣城一路向西,前往歸州鎮(zhèn)萬古寺村和屈原鎮(zhèn)樂平里,前者是“中華屈氏第一村”,居住著1300多名屈氏后裔,后者是屈原誕生地。
水汽氤氳,山路曲折,帶著些許冬日的涼意,記者走進詩魂故里。
2024年11月14日,秭歸縣郭家壩鎮(zhèn)百日場村果農用無人機轉運收獲的臍橙。(通訊員鄭家裕攝)
國人心中,屈原是忠貞不屈的詩人,是愛國情懷的化身,他的傳說伴隨千古傳誦的優(yōu)美詩章流傳于世,浪漫而宏遠。在故土,屈原融入日常生活,連接著當?shù)厝说纳嫛?/p>
秭歸位于三峽大壩庫首,因背面有秦巴山遮擋,三峽庫區(qū)氣候溫差較小,溫度比較暖和,臍橙得以越冬。當?shù)夭粌H盛產臍橙,更是全國少有的一年四季均能供應鮮橙的地方,春有倫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紅、冬有紐荷爾,被譽為“中國臍橙之鄉(xiāng)”。
2018年6月18日,在秭歸縣屈原鎮(zhèn)樂平里屈原廟舉辦端午詩會紀念屈原。(通訊員鄭家裕攝)
2023年5月1日,秭歸縣歸州鎮(zhèn)萬古寺村舉辦劃龍舟紀念屈原。(通訊員鄭家裕攝)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屈原的《橘頌》是秭歸人從小必背的篇目。當?shù)匦』锱韽娀貞?,屈原故里和臍橙之鄉(xiāng)在秭歸交匯,小學生入學后都要背《橘頌》,還會集體唱《橘頌》,孩童年幼,雖然不解其意,但并不影響大家吟誦全文,這是根植在秭歸人童年里的“橙”意。
地處長江邊,秭歸最早感受到“高峽出平湖”的豪邁。從1992年到2018年,秭歸三峽移民搬遷建設長達26年。當?shù)厝藨蚍Q,屈原是“最老的移民”。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原址位于歸州城東的屈原沱,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因水利工程修建而兩易其址,現(xiàn)位于秭歸縣城,和三峽大壩隔江相望,是當?shù)刂匾挠斡[景點。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科技在此交相輝映,當?shù)厝嗽娫~愛好者常在此地吟誦,背靠歷史,面向未來,逸興遄飛。
萬古寺村也是一座移民村。2009年之前,村支書屈家明并不知道自己是屈原的后裔,得益于媒體組織的屈原后裔尋訪活動,萬古寺村理清了根脈,和全國各地的屈原后裔有了聯(lián)絡,不少外鄉(xiāng)人前往萬古寺村尋根,“發(fā)展屈原文化,我們村才有了靈魂?!?/p>
2024年11月14日,秭歸縣郭家壩鎮(zhèn)百日場村果農在田間采摘臍橙。(通訊員鄭家裕攝)
“大家都知道屈原愛國。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我和大家伙兒說,兩口子不吵架,把橙子種好、把院子掃干凈,就是愛國?!鼻颐髡f,屈原文化把村民凝聚起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友愛和諧謀發(fā)展,近兩年村里打造屈氏后裔的臍橙品牌‘屈家橙’,無人機和單軌車的運用更讓村民免受摘運臍橙的勞苦,不少年輕人選擇返鄉(xiāng)種橙,曾經的“空心村”越來越實。
屈原文化既涵養(yǎng)秭歸的土地,更滋潤了人們的心田。
屈原故里牌匾。(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歆攝)
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譚家斌介紹,作為屈原的誕生地,樂平里文風興盛,受屈原精神的感召,當?shù)厝嗣髑鍟r期自發(fā)創(chuàng)立三閭騷壇,綿延400多年。這是“中國第一農民詩社”三閭騷壇。如今詩社成員超過2500人,多為熱愛詩歌的農民。
樂平里屈原廟第三代守廟人黃家兆今年75歲,初中文化,當過會計、生產隊長,60歲才開始學寫詩,從最基礎的平仄、詩韻開始學起。
在他看來,75歲的自己正值“黃金時代”,身體硬朗,和屈原同山同水,人生的經歷就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說,詩社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改變人的精神狀態(tài),“大家互相學習、切磋、創(chuàng)作,觀物境,聊心境,文化氛圍好,不是詩人都會成為詩人?!?/p>
歷代畫家繪制的《九歌》中的人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歆攝)
有趣的是,詩社因騷體而起,詩社成員們多寫五言、七言?!澳嗤茸印痹娙藗兘拥貧?,生活什么樣就寫作什么,門前的黃連樹、山間的太陽花都是他們的創(chuàng)作素材。穿越時空,變化的是詩歌的形態(tài),不變的是流淌的詩意與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