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固欣然,敗亦可喜”,這句精妙弈理,出自蘇軾被擯海南儋州時寫就的《觀棋》詩。這八個字蘊含著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經(jīng)過千百年來的歲月沉淀,可以說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面對世道滄桑、人生起伏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
蘇軾在枰邊隅坐觀棋,“不聞人聲,時聞落子。紋枰坐對,誰究此味?!睂恼叨阂晃皇桥惆樽约耗腺H儋州的兒子蘇過,另一位便是“官居我東鄰”,幾乎無日不來相陪的“儋守”張中。
古時海南濕熱多瘴霧,中原人士向來聞之色變。蘇軾在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再貶儋州,從徐聞遞角場倉皇渡海,七月來到昌化軍貶所。八月間,新任昌化軍軍使張中,也來到了這個“非人所居”之地。這位被蘇軾稱為“海國奇士”的張中,是河南開封人,宋神宗熙寧三年以新進士為初等職官。此前在其擔任縣尉的明州(現(xiàn)在的浙江寧波)象山縣,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仕宦生涯的一次沉浮。
元豐初年,高麗使節(jié)樸寅亮至明州象山,張中時在象山縣尉任上。張中與樸寅亮相遇,以詩相贈。有司劾“小官不當外交使客”。朝廷下詔,給予張中“沖替”處罰,免去其縣尉官職,另候任用。次年四月,張中又因救助高麗人船有勞,解除“沖替”。
北宋開朝后雖然和遼國建立了歲貢關系,但一直都想從遼收復幽云十六州。《宋史·高麗傳》記載,起初高麗人往返中國,皆自山東登州。宋神宗熙寧年間,基于“欲遠契丹”的戰(zhàn)略,規(guī)定高麗人來華,改由明州登陸,再北上皇城開封。
由此,高麗來華朝貢、通商、求學者,大都是從明州入境。現(xiàn)在象山港南岸尚存新羅岙村,南宋寶慶《四明志》對此記載:“舊傳新羅國人泊舟于此。”后唐時,新羅為高麗所并。當年張中在“海國”象山時,高麗人往來明州繁復,淵源有自。
張中少學孫子兵法,甚好談兵。蘇軾在其《和陶答龐參軍》詩中描述:“使君本學武,少誦《十三篇》?!笨蓢@張中與“功名無緣”,縱有文韜武略在身,卻無施展之地,最終以“軍使”這一底層武職,發(fā)配到儋州這“化外之地”。不意人的生命就是如此無常,張中卻在此與蘇軾相遇相知,成就了一段不一般的人生歷程。
哲宗親政后徹底推翻“元祐舊政”,擅權惡相章惇把持朝政,蘇軾朋友、門生幾乎無不遭殃。垂老投荒,貶到儋州,蘇軾悲嘆:“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shù),大率皆無爾。”
軍使張中是性情中人,他不會對年過六旬的蘇軾老人“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遷”的現(xiàn)狀視若不見。于是借整修倫江驛的名義,派兵修補蘇軾父子暫住的官舍。此事后來被列為“瓊州別駕蘇軾居住案”,成為其罪狀。
張中雖然比蘇軾父子晚到儋州,但其性喜交游,一到駐地就和當?shù)匾菔坷枳釉啤酆染频泥l(xiāng)村秀才符林交上了朋友。張中邀蘇軾與這些朋友相識后,黎家就成為了聚會場所。眾客眾籌于子云舊宅澗上建屋,東坡老人欣然同意,解衣帶頭醵錢,并取意《漢書·楊雄傳》“載酒問字”典故,為新屋起名“載酒堂”,并在此授課,培養(yǎng)出了海南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姜唐佐。如今在海南儋州東坡書院,門前立碑記載此事,張中名在其中。
太平的日子總是短暫,新的政治迫害又向蘇軾襲來。元符元年(1098年),章惇派董必究查儋州當?shù)貙μK軾父子的監(jiān)管情況。董必派人過海時,其隨從流淚相勸:“人人家都有子孫!”董必內(nèi)心有愧,改派小吏過海。欽差小吏根據(jù)朝廷“流人不許占住官屋”的規(guī)定,將蘇軾父子逐出官舍,對張中“修繕蘇軾父子暫住官屋”的處置,則回去稟報朝堂定奪。
蘇軾父子無地可居,在城南桄榔林下棲息數(shù)日。軍使張中雖是小吏,卻也是進士出身,自然知道當朝權相章惇整治手段的殘酷,但其士人的氣節(jié)猶在,并不懼怕自己卷入“修繕官屋案”已成戴罪之身而躲避三舍。他和黎子云、符林等朋友一起,鋸木畚土,在桄榔林中搭建草屋三間,蘇軾父子總算有了住處以庇風雨。從此,桄榔庵和不遠處的東坡書院,儼然成為海南的文脈榮光。
今年一月我們到儋州尋訪蘇軾蹤跡,去往桄榔庵遺址的土路兩旁,田園景象依舊,恍如遺世獨存。當?shù)貫榱酥匦捱z址,搭建起遮風避雨的大頂棚,四周圍起欄桿,一般人不能進去參觀。從圍欄朝里看,除了一塊明代復建時的石碑,有的地塊已經(jīng)向下挖了兩三層。
我們在此邂逅四位天津游客,說是元旦到了海口,特地過來探訪。遺址不遠處的“東坡井”,是東坡老人當年帶領村民開鑿的,井水清澈可鑒。在“東坡井”,我們又遇到了這幾位天津的“東坡粉”。直至今日,時隔千年,仍然能夠如此打動我們的心靈,蘇軾可謂古今一人!
元符二年二月,朝廷對軍使張中的懲罰到了儋州。張中再次被朝廷予以“沖替”處罰,免去官職。不意這張中竟是天底下少有的重情重義之人,雖然面對人生又一次沉重的打擊,卻不忍撇下垂垂老矣的東坡老人,足足延留了十個多月,一直到了年底,方才辭別。蘇軾感嘆自己“孤生知永棄”,無生還之望,卻遇到張中“末路嗟長勤”,儋州一別“恐無再見日”,遂作詩三首相贈。
離別自古傷情。古往今來,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的凄慘,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的哀婉,已經(jīng)內(nèi)化為中國人共同的文化符號。軍使張中辭別東坡老人,十月相留,徹夜枯坐,生離死別,更是悲絕。人世間,竟有這般真性情,超越世俗的名利羈絆,不為世人知曉傳頌,豈不可悲?!
蘇軾初送張中詩《和陶與殷晉安別》,描述了在儋州兩年多的朝夕相伴,“仍將對床夢,伴我五更春”。第二首《和陶王撫軍座送客》詩中的“懸知冬夜長,不恨晨光遲”,第三首《和陶答龐參軍》的“留燈坐達曉,要與影晤言”,都記載了辭行之夜張中來到桄榔庵,坐守天曉的感人場景,可見東坡老人情動之深,心傷之切。
軍使張中結交的東坡老人,從當朝皇帝哲宗的老師,朝廷的重臣,一路謫貶,到了海南這南蠻荒島,已是人生的末路。張中辭別的一年后,徽宗即位赦免天下,蘇軾在北歸途中病逝于常州。
但是只要生命尚存,蘇軾胸中“天下士”的浩然之氣不滅。他在《和陶答龐參軍》詩的最后,對張中北歸中原滿懷期許:“一見勝百聞,往鏖皋蘭山。白衣挾三矢,趁此征遼年?!?/p>
其時,新的政治勢力女真人已經(jīng)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立國號為“金”,并以“金戈鐵馬”為武器,以強悍的姿態(tài)闖進中國歷史舞臺。宋遼維持一百多年的“天下承平”格局旋即被打破,“宋遼金”縱橫捭闔、烽火連天的鐵血時代降臨了。
歷史進入了亙古未有的大時代。二十多年的刀光劍影,金宋聯(lián)手滅遼,隨后金兵南下攻宋,北宋遭遇“靖康之變”,亦稱“靖康之恥”。可嘆可悲的是,張中熟讀兵法,長戈大戟,以馬背功業(yè)自期,不甘無聲,惟愿“軍書十二卷,卷卷有其名”,卻沒有迎來屬于自己的“將軍百戰(zhàn)在沙場”。
“張中辭去,不久即以病逝傳聞?!保ㄕZ見《蘇東坡新傳》李一冰著)
軍使張中的故事,戛然而止。
附:蘇軾送張中詩三首
1、和陶與殷晉安別
孤生知永棄,末路嗟長勤。
久安儋耳陋,日與雕題親。
海國此奇士,官居我東鄰。
卯酒無虛日,夜棋有達晨。
小甕多自釀,一瓢時見分。
仍將對床夢,伴我五更春。
暫聚水上萍,忽散風中云。
恐無再見日,笑談來生因。
空吟清詩送,不救歸裝貧。
2、和陶王撫軍座送客
胸中有佳處,海瘴不能腓。
三年無所愧,十口今同歸。
汝去莫相憐,我生本無依。
相從大塊中,幾合幾分違。
莫作往來相,而生愛見悲。
悠悠含山日,炯炯留清輝。
懸知冬夜長,不恨晨光遲。
夢中與汝別,作詩記忘遺。
3、和陶答龐參軍
留燈坐達曉,要與影晤言。
下帷對古人,何暇復窺園。
使君本學武,少誦《十三篇》。
頗能口擊賊,戈戟亦森然。
才智誰不如,功名嘆無緣。
獨來向我說,憤懣當奚宣。
一見勝百聞,往鏖皋蘭山。
白衣挾三矢,趁此征遼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