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記者 趙茜 方濤 宋浩 蔣文俐
8月20日21點,上海展覽中心華燈漸暗,再次恢復短暫的寧靜,2024上海書展落下帷幕。閉館前不到十分鐘,還有讀者匆匆趕來。
同一天,距離黃浦江千里之外的廣州,被很多人“俗稱”為廣東書展的南國書香節(jié),也劃上了句號,同樣可見陸續(xù)趕來的讀者。
7天,1000多場線下活動,16萬余種精品圖書,近30萬人次,線下圖書銷售總碼洋4814.83萬,這是上海書展刷新的紀錄。
200多個出版品牌參展,展銷出版物、文創(chuàng)產品超30萬種,入場人次、銷售額再創(chuàng)新高;近800家媒體爭相報道,媒體總曝光量超4億次。這是南國書香節(jié)曬出的成績。
場場爆滿的文化講座,展位摩肩接踵的人流,每個集章點前排起的長龍,一家數口的組隊式逛展……
夠大、夠豐富、夠民生、夠熱鬧,也夠多元。這是潮新聞記者在兩大書展看到的共同景象。
今年是上海書展的第20屆,而南國書香節(jié)前前后后也已舉辦了43年,一個展在長三角,一個展在珠三角,兩大書展長盛不衰的秘訣是什么?
一場書展,鏈接了讀者和作者
從黃浦江到珠江,每年八月,是兩個城市最熱的時節(jié),滿城書香總能為市民找到出門的理由。
今年,記者注意到,在上海展覽中心一角,有一方“上海書展回顧展廳”,簡潔的展陳,不僅向游客述說著上海書展的前世今生,也承載著幾代人的閱讀回憶。
時至今日,上海書展早已緊密地融入上海人民的生活,形成了一種集體記憶。在全民閱讀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
“20年前,逛書展的人主要就是來‘淘書’的。當時,實體書店都是原價售賣,而書展上可以打八折,早年在上海商城做過兩屆的書展,那時仿佛就像一個‘圖書進貨批發(fā)會’,許多書迷都是領著袋子來買書的?!庇浾哂龅搅藦奈慈毕瘯沟亩釉聪壬U勂鹱兓?,他如數家珍。
董子源坦言,對于出版社而言,上海書展的定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前可能是賣書的一個重要渠道,如今,更像是來展示書的,甚至是來交朋友的。
北京出版集團的老員工王顯永,同樣是上海書展的“全勤打卡者”。
王顯永告訴記者,經過多年運營,上海書展已形成了成熟、固定的流程。上海市民對書展的熱情也在全國首屈一指。
20年,對任何業(yè)態(tài)而言,都是一個值得回顧的節(jié)點。上海書展何以從一個地方書展,成為全國性的文化盛會,越辦越精彩,越辦越熱鬧?
與上海書展一路同行的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孫甘露對記者說出了自己的答案:“20年來,上海書展和讀者相互陪伴,不斷成長,是因為上海這座城市尊重閱讀、尊重讀者、尊重作者、尊重出版人?!?/p>
“南國書香節(jié)”的歷史則更久一些。
滿打滿算,這個輻射珠三角的閱讀盛會已舉辦了43個年頭。
書展,鏈接的是讀者和作者。
到現(xiàn)場之前,順著主會場活動一覽表,就能找到上百個閃亮而熟悉的作家名字:劉慈欣、麥家、阿來、喬葉、葛劍雄、周國平、徐則臣、李敬澤、王立群、葛亮、秦明、八月長安、馬伯庸、房琪、祝勇、蔡崇達……
他們從書本上走向現(xiàn)實,面對面地用精彩的分享和文學的思悟,帶讀者們抵達一本本書深邃、廣闊的“閱讀之境”,場場火爆,可見讀者所愛。
比如,在“人生就是解密——麥家讀者分享會”入口處,志愿者一邊攔著人,一邊不停地給后來的觀眾解釋:“如果沒有預約的話,暫時不能進會場,如果后面有空出來的位置,再讓大家進去。”
麥家讀者分享會上,一位特意從江西趕來的讀者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自己收集了很多不同版本的麥家作品,也是因為讀了麥家的小說,才選擇中文系就讀,“這次來廣州,我也帶了我喜歡的麥家老師的作品,希望與他深入地交流?!?/p>
一場書展,鏈接了市民和城市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
在南國書香節(jié)上,粵味很濃。
“聽說2024南國書香節(jié)上有很多文學相關的話劇表演,孩子會對這種文學的呈現(xiàn)形式感興趣,所以我?guī)麃砉湟还??!睆V東省友誼劇院推出的“南國戲劇現(xiàn)場”,一名帶著孩子的母親說。目所及處,不少觀眾已經落座,他們圍坐在舞臺四周,等待好戲開演。
據主辦方介紹,南方歌舞團、廣東省話劇院、廣東歌舞劇院、廣東現(xiàn)代舞團、廣州歌舞劇院等院團出品的多部原創(chuàng)精品劇作。央華戲劇、孟京輝戲劇工作室、賴聲川表演工作坊、楊麗萍舞蹈工作室、焦媛實驗劇團、開心麻花、一臺好戲等“友誼劇院戲劇季”合作單位的代表劇目皆會在書展上亮相,開啟一場場跨越文學與戲劇的奇妙對話。
另一邊,書展展區(qū)也是“粵味”十足,走進館內,不僅能看到廣東省民間舞蹈“遂溪醒獅”和中國南方航空的特色文創(chuàng),還能找到一些售賣文房四寶、廣東特色茶飲的老字號,非常好逛。
當然,“粵味”也體現(xiàn)在“游戲+科技”展區(qū),有游戲展商專門推出了“游戲中的廣州”文旅科技聯(lián)動項目及“非遺廣州紅”元宇宙營地等創(chuàng)新項目,以數字化手段讓市民在沉浸式互動體驗中領略嶺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實現(xiàn)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的無縫對接。
在上海書展上,是另一番滬味。
以書為媒,上海書展同樣也成為全國讀者了解上海的一次文化之旅。除了上海展覽中心主場館,今年,上海還將書展的觸角延伸至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利用散落在上海各區(qū),各具特色的公共圖書館、實體書店,推出“一區(qū)一特色”特色分會場,做強上海書展子品牌。
比如,徐匯區(qū)的徐家匯書院推出“閱光寶盒”主題活動,成為海派文化之源的展示窗口;以“一書一世界”為主題的上海書展·閔行夜讀周,則探索了跨界融合的閱讀新體驗;而在黃浦區(qū),專為親子家庭打造的“以書為馬·讀書仲夏夜”閱讀新空間嘉年華活動,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親子溫馨;普陀區(qū)則以“游‘半馬蘇河’,品書香普陀”為主題,將上海的人文地理與書香緊密結合……
立于場館內外,透過一本本書籍,能看到這座城市的文學風骨,還有讀不盡、閱不完的城市底蘊。
一場書展,鏈接了城市和世界
世界的,才是恒久的。
與上海和廣州兩座“國際范”都市相呼應,兩大書展,也讓我們看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多彩,看到中國這兩座城市和世界的鏈接。
南國書香節(jié)的現(xiàn)場,一位剛進入大學的志愿者告訴我們,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2024南國書香節(jié)特設的法國館讓她印象深刻。
法國館內不僅設置了“遇鑒法國”區(qū)、“巴黎市集”區(qū)、“去凡爾賽”區(qū)、“和羹之美”區(qū)和“悠閑時光”區(qū),還引入100多種法語圖書,從不同側面反映法國文化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思想精髓。
“逛展的時候,我看到了一本書,是《小王子》的紀念版,里面有收集很多作者的手稿和插畫,這本書設計得非常精致,而且它的封皮和包裝很有紀念價值。閱讀完這本書,你不僅能了解到《小王子》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還可以獲得非常豐富的視覺體驗。”
提起印象深刻的文學作品,她說:“里面一些書很有意思,我看到有些書是教我們講廣東話的,還有用廣東話寫得《三國演義》,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名廣東人,看到這些書就覺得很親切。”
回到上海,作為上海書展的重要子項目,從2011年開始,上海國際文學周每年都與書展相伴,成為上海書展與世界文學溝通的一座橋梁。
迄今為止,共有近300位中外作家、學者來到上海國際文學周,其中,包括4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而今年,上海國際文學周新增了“仲夏文學漫步:與國際作家共繪上海城市文化地圖”活動,來自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西班牙等7個國家的外籍作家、藝術家打卡了上海圖書館東館、長白228街道、洛克外灘源、上海外灘美術館等上海著名文化與城市生活地標,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的文化尺度。
從黃浦江到珠江,無數讀者在書展上聆聽到了世界的聲音,開啟“閱見世界”的大門,世界文化也有了新的傳播載體,讓更多人看見文學的廣袤與多彩。
如今,廣受全國關注的兩大書展已落下帷幕,但愛書人與書的故事還在繼續(xù)。
有人說,寫作者、出版人是孤獨的職業(yè)。但剛剛落幕書展串聯(lián)起了一個出版生態(tài),以書為媒,這場文化盛會里,寫書人、出書人、讀書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想找的書和人。
它們會不斷向我們證明,好書永遠不寂寞。
送走最后一名游客,夜色中,記者走出展館,一個個帶著不同顏色工牌,相識的、不認識的面孔紛紛主動揮手告別,說道:“明年再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