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項創(chuàng)新成果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3200萬元,爐前工劉自力——
揮汗如雨,只為紅彤彤的鐵水暢流
圖為:劉自力在爐前操作。(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攝)
煉鐵,是把礦石和焦炭投進高爐,用熾烈的火焰融化,煉制出一爐又一爐鐵水。
33年的爐前工生涯,把汗水和智慧灑在爐旁,劉自力創(chuàng)造出45項創(chuàng)新成果,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3200萬元,成長為武鋼煉鐵高爐的爐前總技師。
給高爐當保姆,確保它“腸胃通暢”
初見劉自力,他站在120多米高的5號高爐旁,看著鐵水如巖漿般從爐底緩緩流出,如同欣賞一件藝術(shù)品,臉上寫滿喜悅和自豪?!?958年,毛主席親眼見證我們廠煉出了第一爐鐵水?!眲⒆粤φf,這種光榮的使命感,在每一代武鋼人的血液里傳承、扎根。
劉自力的工作是給高爐下方的出鐵口當“保姆”,讓它們定時、定量流出鐵水,確保龐大的高爐“腸胃通暢”。
以5號高爐下方的出鐵口為例,6厘米直徑的小孔,每天要流出8500噸鐵水。一個高爐,有4個出鐵口,要按計劃,分別開啟和關(guān)閉。
鐵水流出后,會經(jīng)過一條10多米長的溝槽,匯入高爐下方的儲存罐中。每次開啟出鐵口前,爐前工要踩著上百攝氏度高溫的焦土,將這條通道整修好。鐵水流出后,還要用高壓氣槍清理出鐵口附近的殘渣,并將溝底沖刷得平緩圓滑。
對劉自力來說,這種辛苦活兒只是基本操作,他更在行的是處理各種故障。關(guān)于高爐的工藝和技術(shù),他了如指掌?!皼]有老劉搞不定的故障!”這是同事們對他的評價。
30萬字教材,傳承爐前工技藝
穿上阻燃服、戴上隔熱面罩,再將整張臉用毛巾裹住……劉自力全副武裝后,手持約3米長的高壓氣槍走向出鐵口。出鐵口10米外的溫度計顯示——81攝氏度。
他一直走到離出鐵口只有兩米多遠的地方才停下,他將氣槍伸入鐵水中,瞬間火花四濺。
大汗淋漓的劉自力說:“這樣操作,一次不能超過3分鐘。”
33年來,劉自力幾乎每天都要到出鐵口附近經(jīng)受這樣的高溫“考驗”。
作為武鋼的第三代高爐技師,劉自力格外重視“傳承”二字。很多年輕的爐前工,都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
如今,由他參與編寫的30多萬字的《高爐爐前工》已出版,并成為高校煉鐵專業(yè)的教材。
小“炮蓋”節(jié)約大成本,“金點子”不斷迸發(fā)
“工匠”二字在劉自力看來,不僅是埋頭苦干,更要有所創(chuàng)造。
早年,高爐封堵出鐵口使用的“炮頭”損耗很大——由于爐內(nèi)溫度異常高,金屬“炮頭”用不了幾天,就會被滾燙的鐵水融化,只能更換。
一個“炮頭”幾百斤重,成本要7000多元錢不說,拆裝起來更是麻煩,需要好幾名爐前工合力才能完成。
這個令爐前工最頭疼的活兒,在劉自力手上變了模樣。
2000年,劉自力發(fā)明一種叫“炮蓋”的裝置,用來保護“炮頭”最易受損的部分?!芭谏w”是一個5公斤重的圓筒,套在“炮頭”前端。如此一來,鐵水融化的只是“炮蓋”,“炮頭”的壽命大大提高。一個“炮蓋”才100多元,成本大為降低。
武鋼煉鐵廠統(tǒng)計,“炮蓋”在全廠推廣后,一年能為高爐節(jié)省300萬元的耗材費。之后,劉自力又將“炮蓋”改進為“球形炮蓋”,材質(zhì)由鑄鋼改為鑄鐵?!芭谏w”的損耗量從每年5000個下降到300個,進一步節(jié)約了成本。
多年來,像這樣的“金點子”,不斷在劉自力腦海中迸發(fā)。他帶領(lǐng)技師們依靠技術(shù)創(chuàng)新攻克了45個難關(guān),讓武鋼的高爐成為名副其實的“精品爐”。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