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張曙光以參評院士為名所賄的巨額究竟花在什么地方,司法機關正在進行調(diào)查。不少院士表示,希望對張曙光賄選案一查到底。(9月29日《京華時報》)
厘清事實是調(diào)查問題的第一步。在張曙光參評院士的過程中,到底有沒有組織人員進行學術成果造假,以及到底將巨額索賄花在了哪里,花在了誰身上?這兩個關鍵的問題必須梳理清楚。這種梳理既是對全部事實的界定、對所有責任人的確定,也是對鐵道部門公信力與院士評選制度權威性的一種維護——— 出現(xiàn)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問題得不到及時糾正。所以,事實必須得到厘清,若任由傳聞存在,則事實將一直模糊,公信力與權威性也無從體現(xiàn)。
在追問事實真相的同時,有一個角度的反思也應該同時展開。那就是張曙光為何要如此大動干戈賄選院士?作為一個熟稔規(guī)則的官員,之所以花巨資賄選,一定是因為想要得到的東西值得賄選。這就意味著,在張曙光看來,院士的頭銜值得其花巨資追逐。而這種判斷也不為張曙光所獨有,在現(xiàn)實的語境下,院士早已不只是榮譽稱號,院士所直接享受的津貼,以及院士在科研項目審定上的話語權和科研經(jīng)費爭取上的主動性,讓人們看到了院士身份的價值所在。
這就意味著,在調(diào)查張曙光賄選時,也應該從事情發(fā)生的背景中去審視,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事情的發(fā)生。這些原因有沒有制度層面的,有沒有普遍性,帶不帶有觀念性,需不需要從根本上予以改變。
恰恰,在張曙光賄選的個案背后存在這樣的問題,賄選的產(chǎn)生源自院士的身份變異,以及評選的有機可乘。這就需要進行相應的制度修復。具體而言,要想真正消除院士賄選,只能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讓院士制度回歸到一種榮譽,讓院士與經(jīng)濟利益、各種評選拉開適當距離,并給院士崇拜降溫;二是,讓院士評選更加公開透明,在評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術成果說話,而不僅僅是由評審說了算。兩個手段,前者是根本,后者是眼前的應急舉措。
院士身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這種榮譽需要個人守護,也需要制度保護。如果一個人沒有榮譽感,院士身份就會成為其謀取利益的工具,而如果沒有制度的約束,榮譽感就可能逐漸喪失。所以,對于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賄選傳聞必須厘清,同時對院士制度也應該更深入思考:如何讓院士身份成為人們竭盡所能、細心維護的榮譽,如何讓院士在世俗誘惑面前回歸科研本位,如何讓院士的評選過程更加公開公正?這需要提高人們的榮譽感,更需要制度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