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2020|亚洲欧美精品专区极品|欧美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ul id="6km0w"><bdo id="6km0w"></bdo></ul><ul id="6km0w"><samp id="6km0w"></samp></ul>
<blockquote id="6km0w"><dfn id="6km0w"></dfn></blockquote>

  • <td id="6km0w"></td>
  • 汶川地震十周年系列:被5·12改變人生軌跡的公益人
    2018-05-13 02:15:07 來源:公益時報

    汶川地震讓很多人被動地改變了生活狀態(tài),但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些人,則是受地震救災、重建感召,主動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

    這些人中,有那場地震的幸存者,抱著感恩的心沖鋒在公益一線,但始終無法彌補心靈創(chuàng)傷;有的從地震志愿者轉型成為公益人,一做就是十年……

    如今,他們已經成為公益行業(yè)的中流砥柱,是我們千萬新時代公益人的典型畫像。

    余浩:從汶川地震幸存者到全職公益人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高級項目經理

    \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縣桑坪中學的15歲學生余浩正準備去上課,突然感覺猛地晃了一下。幾乎同時,他聽到了“轟隆”一聲巨響。跑到操場后,余浩驚恐地看到教學樓的各個樓層瞬間錯開,有逃生的學生直接從二樓跳下,宿舍這邊因為只開了個小門造成了堵塞,不少人也是從樓上直接跳下。這所有著近2000人的學校瞬間彌漫在一片黑暗與灰塵之中……

    作為地震中的幸存者,余浩參與了人生的第一次志愿行動,主動加入了志愿救援團隊,協(xié)助當地的民兵發(fā)送物資。

    “畢竟是生離死別的經歷,接受過外界這么多人的關心和幫助,我們是發(fā)自內心的感謝。從此,感恩成為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標簽。”余浩說,自己就是從那時開始接觸公益、了解公益。在之后的求學生涯中,只要學校有公益活動,余浩都會盡可能去參加。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蘆山發(fā)生7.0級地震。正在雅安職業(yè)技術學院讀大二的余浩,加入了學院的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也開始慢慢接觸和參與社會外界的志愿活動。地震發(fā)生后,余浩腦中馬上閃過一個念頭:我必須要到蘆山當志愿者,為災區(qū)出一份力。

    進災區(qū)的路上,因為受到阻攔,余浩情急之下喊道:“我是汶川人,我是去報恩的。”在災區(qū)的夜里,余浩清晰的感受到災后的心靈創(chuàng)傷一直都在,看著在帳篷里熟睡的同學,“就好像這一切都是復制過的一樣”。

    后來,隨著第一次接觸慈善公益機構,又先后加入雅安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和壹基金實習,專門學習關于防災減災的救援工作。余浩逐漸從一名志愿者開始向職業(yè)公益人轉化。也再沒有主動向別人提“我是汶川人”,因為他不想用“汶川”的標簽來包裝自己,畢竟這是用親人的生命換來的經歷,內心接受不了。

    2015年,大學畢業(yè)后的他加入了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由此真正成為了一名全職公益人,在云南開展關愛抗戰(zhàn)老兵、尋找遠征軍骸骨等公益項目。對他而言,公益也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自己關注到的、能去做的,他都會盡力去做,包括跨越國界的人道主義救援。

    “每當到達救援一線,自己就會進入特定的狀態(tài)和情景,危險、風險都不會再去考慮了,腦子會一片空白,只想爭分奪秒,去走訪、去了解他們需要什么,然后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余浩沉思了一會說道,其實回想起來,更多的只是后怕,不過如今都過去了。

    現(xiàn)在回看走過的路,汶川地震改變了余浩之前按部就班的生活。如果沒有地震,他說自己“可能就是上個好大學,找個能養(yǎng)活自己的工作”。

    “作為山區(qū)出來的孩子,沒有什么理想,但是因為地震,我了解了志愿者、義工這個群體,了解了公益這個行業(yè)。讓我有機會能做一些事情,有個報恩的途徑。” 余浩說,“汶川地震讓我對公益有了認知,蘆山地震讓我走上了全職之路。”

    相比國際公益機構,余浩說,國內的公益機構起步還是比較晚,專業(yè)性上還是有一些差距,這是他從業(yè)以來最直觀的感受。余浩從做志愿者開始,到公益組織的實習生,再到全職,這過程中沒有一個完整的培訓體系,不少人都不知道該做什么,這就造成了公益行業(yè)的人才流動,很多人還沒有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公益人就已經離開了。做公益,大家都在講情懷,可是余浩認為做公益還是要有興趣,這樣做的過程中心情比較愉悅,而不是被動的。

    程飛:因地震救援走上民間救援之路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修班同學會秘書長

    \

    “叔叔,你們趕緊撤吧,我知道我出不去了,別你也出不去了!”時隔10年,程飛對當時沒能救出這個約六七歲的孩子一直難以釋懷。

    2008年時,作為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中的一員,入伍已有2年的程飛原本在北京房山接受訓練,任務是負責8月8日北京奧運會的安保工作。5月12日,一個緊急通知襲來,正在訓練的程飛和隊員們登上了前往四川的卡車,執(zhí)行地震緊急救援任務。

    幾經周折終于進入災區(qū)的程飛,第一感覺是“好像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路邊堆放著物資、藥品、食品,旁邊有人在喊“隨便拿”,后來程飛才知道這些人是志愿者,而且是自發(fā)來這里的,也是那時候才知道還有這么一群人在做這樣的事情。

    做救援的過程中,受過專業(yè)訓練的程飛,最直觀的感受是遭遇天災意外的時候,直接傷亡人數其實占比不多,多為現(xiàn)場不懂自救、互救,二次傷害比如驚嚇、身體透支、窒息等造成的死亡占比較高。施救過程長,成本高,如果能提前做培訓,可以提前預判,懂得如何躲避,如何逃生,如何保證第一時間不慌亂?這是程飛救援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如果說之前的思考還停留在想法上,2011年底復原的程飛則將想法變成了實際行動。2012年,程飛與幾位救援人員開始籌劃民間救援隊,但是身處徐州的程飛,首先考慮的問題則是如果沒有地震,民間救援隊該做什么?常態(tài)化應該做什么?不能等著災難來。救援屬于配合,協(xié)同作戰(zhàn),現(xiàn)狀是救援隊員比較分散,有事情的時候才會出來,這就需要考慮常態(tài)化做什么?所以程飛考慮的是做安全培訓,并做一些助學助老方面的事情。

    在2013年蘆山地震救援過程中,程飛得到啟發(fā),將原有的志愿者團隊注冊成為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成立“一家親”公益志愿者服務隊,開始了組織化運營之路。

    時光飛逝,隨著資源的增多,業(yè)務范圍的拓展,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也不一樣。隨著職業(yè)化的發(fā)展,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疲憊”是程飛對目前精神狀態(tài)的總結。軍人出身的程飛坦言,自己體力好,更喜歡沖鋒陷陣,但是現(xiàn)在不行,作為公益機構的管理者,要考慮組織的發(fā)展、對接各種資源,做公益已經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而是要帶領更多人一起做。

    不過在忙碌的過程中,程飛也逐漸梳理出自己要做的兩條主線,一條是整合資源,為企業(yè)的CSR項目出謀劃策,把資源做匹配,將純商業(yè)的操作轉化成專項基金運作等等;第二條是推廣“護苗行動”項目,通過安全課堂,安全師資培訓,安全工作站,把常態(tài)化培訓融入到學?;蛘呱鐓^(qū)里面。

    疲憊中前行,程飛的公益之路像陀螺一樣已經旋轉起來,雖然還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難,但是程飛依然在思考中前進著。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