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10月5日電 (記者 賀劭清 徐楊祎)“除了回鍋肉、麻婆豆腐、魚香茄子這幾個經(jīng)典川菜名,國慶節(jié)我點菜本上寫得最多的字就是‘減油'’減鹽‘’減糖‘和’不要味精‘。”國慶長假期間,杜秋菊開在成都杜甫草堂外的川菜店迎來了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時間。每當顧客下單并要求清淡飲食后,她都會走進熱火朝天的后廚,不厭其煩地叮囑廚師。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健康觀念加強,越來越多食客要求減少油脂、鹽類、糖類攝入,不少飯店主動或被動地加入到“三減”的行列中。
“剛參加工作時,每次吃面條最期待的就是在碗里加一塊白花花的豬油,看著豬油一點點在面條里融化,當時絕對想不到現(xiàn)在面條里不僅不加豬油,連鹽都要少放。”年過五旬的電氣工程師何平在五年前被查出患高血壓、高血糖后,開始奉行“三減”飲食。雖然無法像年輕時那樣肆無忌憚地大快朵頤,但看著因健康飲食而小下去的腰圍,何平連連表示“值得”。
在“00后”大一學生宋情怡看來,國慶放假回家和親戚、朋友、同學頻繁的聚餐,已成為黃金周“甜蜜的負擔”。“第一天在外就餐覺得是改善生活,但次數(shù)太頻繁后,怕腸胃受不了。”宋情怡回憶,最近外出就餐時她都會在桌前放一碗白開水,將食物在水中涮一遍,減少油、鹽、糖后再下肚。
記者在百貨商場看到,在“三減”行動的席卷下,不少商家已推出了控油壺、限鹽勺、限糖勺等廚具。“有些平底鍋、電餅檔可以無油煎蛋,有些勺子上面標注了清晰的計量單位,為的就是讓大家控制油、鹽、糖的攝入。”售貨員宋艷介紹,上崗前店長還專門為她進行過培訓,在柜臺烹飪食物時,需要符合“三減”需求。
在國家級川菜大師傅祖明看來,中國餐飲掀起“三減”行動的背后,除了人們追求健康,更是生活水平提高、中等收入群體崛起的表現(xiàn)。“我入行時,平常百姓很少能坐小汽車,不少現(xiàn)在用機器代替的工作當時都需要人力完成,大家一天苦力活做下來,流汗多,需要補充鹽分,菜做淡了,嘴巴里會沒味。”傅祖明說,如何讓菜肴減油、減鹽、減糖之后不減美味,正是他在學校為學生上課的內(nèi)容之一。
“我從醫(yī)二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病人來醫(yī)院咨詢’三減‘,因為溫飽問題解決后,大家更關(guān)心如何提高生活質(zhì)量。”成都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養(yǎng)生教研室主任、成都市營養(yǎng)學會理事夏麗娜介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每天烹調(diào)油25至30克,每天攝入糖不超過50克。
夏麗娜說,可以嘗試用香菜、檸檬汁、醋和辣椒等為食物提味,必要時也可用木糖醇、無鹽混合調(diào)味料,但嚴重“三高”患者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三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