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在發(fā)布《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十多天后,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了《科普丨三文魚產業(yè),呼喚媒體傳播正能量》。
該文發(fā)于8月27日,作者未實名,用的是網名“漁為吾星座”。文中就三文魚定義、寄生蟲、團體標準等媒體此前報道的問題進行了反駁。該文于當天被刪除。
在該文中,作者寫道:“三文魚的定義是什么,毫無疑問指的是鮭科某些魚類的總稱。虹鱒是否包含在內?答案:應該是的”。
截圖來自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微信公眾號的《科普丨三文魚產業(yè),呼喚媒體傳播正能量》,此文當天發(fā)布后便被立即刪除
8月28日,該文又以《評論丨三文魚產業(yè),呼喚媒體傳播正能量》的標題,發(fā)于“中國水產”微信公眾號,該賬號主體為《中國水產》雜志。8月29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在其官方網站上以《三文魚產業(yè),呼喚媒體傳播正能量》的標題,轉載了該文章。
三文魚(Salmon)本身是一個商品名,不是一個生物界用來界定物種的學名。在國內外,Salmon指的也的確是“鮭科某些魚類的總稱”。
但問題的焦點,也正是公眾對團體標準里三文魚定義最有爭議的地方,在于——虹鱒是否包含在內?
對此文章認為,“應該是的”。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季立剛此前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表示,標準的制定,首先應本著科學性的原則??茖W性,首先意味著表述清晰,內容準確。
澎湃新聞記者查閱了文章引用的所謂國內外官方信息,以及外媒報道的澄清和解釋,發(fā)現(xiàn)其引用的維基百科信息恰恰不是來源于其聲稱的權威官方機構,而在引用本國官方文件和解釋外媒報道上也缺乏準確性。
維基百科:“檢索不應止于此”
在該文中,作者表示“關于三文魚一詞定義的爭辯,政府沒有出面表態(tài),但不表明不持態(tài)度,下面看看權威官方機構(FAO)的相關信息”,接著引用了維基百科中的一張圖片。
維基百科是一個網絡百科全書,特點是自由內容、自由編輯。維基百科的使用指南,“維基百科:輔助研究”(Wikipedia:Research help)中建議,引用信息始終應該引用信息的最初來源。如果你的研究止于維基百科,那就“恰當?shù)?rdquo;進行引用。但是,“你或許還是不應該引用維基百科”(You probably shouldn't be citing Wikipedia)。其中世界著名醫(yī)學期刊英國醫(yī)學雜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明確說明,維基百科不能作為引用信息的來源(Citing source)。
維基百科團隊自己則建議,百科詞條不應成為“檢索的終點”。維基百科的編輯遵從規(guī)范的引用習慣,因此研究者可以通過維基百科上的內容引用的文獻進行溯源。
澎湃新聞記者在維基百科salmon的詞條中找到了被該文稱為“權威官方機構(FAO)相關信息”的圖片。其中“Farmed Salmon”這一短語是作為一整部分文章內容的標題,而不是該圖片的標題。
該圖片帶有超鏈接,記者點開超鏈接轉至維基百科的“維基公共庫”(Wiki Commons),該公共庫提供了維基百科使用的圖片版權信息以及使用條件等等。在這里,澎湃新聞記者找到了原圖和原圖的信息。
原圖信息包括圖片說明、上傳日期、來源、作者、其他版本。
1950年到2010年全球鮭科養(yǎng)殖生產(以公噸計),數(shù)據(jù)來自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相關物種的情況說明。
來源:本人作品
作者:Epipelagic
該作者名為網絡用名,是一位普通的維基百科(英文版)用戶。
圖片注釋非常明確地指出:這位作者是使用了FAO提供的養(yǎng)殖生產量的數(shù)據(jù)制作了該圖,而這張圖并非來源于FAO。
那么,F(xiàn)AO的相關物種情況說明里有沒有提到虹鱒是三文魚呢?
點開FAO相關物種情況說明(FAO Species Fact Sheet)的超鏈接,進入的是FAO“魚類搜索”頁面,用戶可以通過鍵入魚類的名稱獲取該魚類的基本信息,相當于一個魚類的網上百科全書。
澎湃新聞記者鍵入Atlantic salmon(大西洋鮭的俗名),轉至大西洋鮭的信息頁面,頁面顯示了大西洋鮭的生物分類,F(xiàn)AO名稱,生物性狀等基本信息。
其中也包括每年養(yǎng)殖大西洋鮭的產量。
綜上,通過FAO分別提供的每種魚類的信息,這位維基百科的內容貢獻者挑選了4種鮭科魚類做出了一張堆疊式面積圖,并于2012年4月22日上傳添加至維基百科頁面。
因此在引用這張圖的時候,如果引用單個物種的數(shù)據(jù)(比如養(yǎng)殖虹鱒從1950年-2010年的年產量),可以說引用的是權威機構FAO的信息;如果引用這張圖使用的分類作為依據(jù),實際上只是引用了這位熱心的維基百科內容貢獻者。
而用這張圖的分類,證明“養(yǎng)殖的三文魚主要為4種,大西洋鮭、虹鱒、銀鮭和一點點的王鮭,他們都列為養(yǎng)殖的三文魚”,恰恰是使用維基百科作為信息來源的最大忌諱。
那么是這位熱心的內容貢獻者犯了分類錯誤,誤導了信息使用者嗎?
實際上,圖片說明里非常明確地寫著“Salmonid species”,澎湃新聞記者搜索了“salmonid”。
Salmonids即Salmonidae,為鮭魚科。圖片作者的本意是挑選了4種鮭科魚類,而非挑選了4種“三文魚”。澎湃新聞此前已報道過,虹鱒和大西洋鮭均屬于鮭魚科。
在“科”下,虹鱒為馬哈魚屬,大西洋鮭為鱒屬。
同科不同屬,究竟有什么差別呢?舉個例子:倭黑猩猩和人就是同科不同屬。
倭黑猩猩和人同屬于人科,前者為黑猩猩屬,后者為人屬。
雖然在維基百科Salmon詞條下,該圖片的說明寫的是“salmon species”,salmon一詞的使用讓人一下無從判斷指的究竟是通用說法“三文魚”,還是生物上的說法“鮭科魚”的簡稱,但是只要點擊圖片,就能看到該圖的詳細信息和來源。這也正是為什么維基百科團隊建議使用者,利用維基百科的引用習慣對內容進行溯源。
因此針對該文質疑的“網民能讓這個世界最大的官方機構改變稱呼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官方機構根本就沒有稱過“虹鱒”為“三文魚”,也就不存在“改變稱呼”一說了。
國內官方文件并未將虹鱒納為三文魚
除了引用維基百科,該文章還引用了所謂“國內官方機構的文件”來佐證虹鱒“應該屬于”三文魚。
文章曬出了一份公章不明的備案信息,并表示“從事出口的人士一眼就看出:檢驗檢疫部門簽發(fā)的備案證明……機構原來歸國家質檢總局,現(xiàn)在歸海關總署了”。
由于無法辨認公章和來源,記者遂進入海關編碼查詢網站查詢了“三文魚”的相關海關編碼信息。
海關編碼(即編碼協(xié)調制度)涵蓋了《海關合作理事會稅則商品分類目錄》(CCCN)和聯(lián)合國的《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兩大分類編碼體系,是多用途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體系。海關編碼可用于海關稅則、貿易統(tǒng)計、國際貿易單證簡化以及普遍優(yōu)惠制稅號。
記者在中國的海關編碼查詢網站輸入了“三文魚”進行檢索。
其中,前兩個商品編碼均已過期。商品編碼0302141000有兩條信息,分別為大西洋鮭魚(三文魚)、三文魚(大西洋鮭魚)。澎湃新聞記者分別點開兩條信息,發(fā)現(xiàn)兩個詞條的詳情相同,實際商品名稱均為“鮮或冷大西洋鮭魚”。在其13位海關編碼的子目錄下,有兩類編碼的大西洋鮭魚標明了“可能用于生食”。
澎湃新聞記者又查詢了“虹鱒”的商品編碼。
其中第一條商品編碼的實際商品名稱為“其他活鱒魚”,第二條商品編碼的實際商品名稱為“鮮或冷鱒魚(魚肝及魚卵除外)”。記者查詢了第二條商品編碼的詳情,發(fā)現(xiàn)其所屬章節(jié)為“鱒魚(河鱒、虹鱒、克拉克大麻哈魚、阿瓜大麻哈魚、吉雨大麻哈魚、亞利桑那大麻哈魚、金腹大麻哈魚)”,并且在其13位海關編碼的子目錄下沒有一類虹鱒標明“可能用于生食”。
該文章還引用了《中國水產》于1999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并強調“是大西洋鮭傍上了咱們的三文魚大名,虹鱒叫三文魚早就屬于咱們自己取的名字”。
而該援引的文章標題明確寫了“三文鱒”,而非“三文魚”。
此外,文章還提到“外媒中……給予了澄清,解釋了中國這家全球知名水產行業(yè)協(xié)會標準,外媒搞錯了。題為(虹鱒標示為三文魚引公眾喧鬧,媒體混淆了),闡述了歐洲也是將三文魚作為一個類別的總稱”。
為此,澎湃新聞記者找到了Undercurrent News的網站,該新聞網是英國一家專門報道水產新聞的門戶網站。搜索該標題,發(fā)現(xiàn)該報道的標題全稱實為< CAPPMA: Trout labeled as salmon furor down to public, media confusion>(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虹鱒標示為三文魚引公眾喧鬧,媒體混淆了)。
“虹鱒標示為三文魚引公眾喧鬧,媒體混淆了”這句話并不是該媒體的觀點,而是該媒體轉述的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的觀點。而這篇文章,引用了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自己對其他媒體說的話,并以此當作是外媒的“澄清”和“解釋”。
該文章聲稱還這篇外媒的報道“闡述了歐洲也是將三文魚作為一個類別的總稱”,記者在該報道中找到了原文——
這段內容帶有雙引號,為該報道記者引用的話。實際上,接受該新聞網記者采訪的人正是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會長崔和,這段話也是崔和向Undercurrent News的記者說的。也就是說,文章又一次引用了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人士對其他媒體說的話,并以此當作了外媒的“澄清”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