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上有個帖子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一位女士在懷孕期間做了六次腰部穿刺,打了近300次吊瓶,吃了十幾盒打蟲藥,因為藥物和激素作用導致身體變形,最后被迫進行了藥物人流!而引起這次悲劇的原因要一直追溯到該網友今年2月底的蜜月旅行,在此期間誤食福壽螺,導致寄生蟲入侵腦部。很多看到這篇帖子的一些網友感到十分恐懼:我也吃過福壽螺,會不會也有危險?
吃福壽螺感染寄生蟲不稀奇
簋街向來是北京飲食流行的風向標。2000年前后,有三種美食風靡了整個京城,正是香辣蟹、小龍蝦、福壽螺。2006年年底,北京出現(xiàn)了一次廣州管圓線蟲感染事件,數(shù)十人中招,有的人也是大腦受損。而引發(fā)感染事件的罪魁禍首就是開頭提到的福壽螺。
由于發(fā)病在吃福壽螺后1-2個月,不少消費者發(fā)票、收據(jù)等憑證丟失,最終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事實上,淡水水產攜帶寄生蟲并不稀奇,福壽螺攜帶寄生蟲也很正常。在自然狀態(tài)下,蛙、螺、魚、蝦是寄生蟲常見的中間宿主,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釘螺和血吸蟲的關系。
福壽螺的特點導致加熱不徹底
造成寄生蟲病的關鍵并不是福壽螺,而是加工方式,主要就是生食或半生食。比如廣東、廣西最常見的寄生蟲病是肝吸蟲病,就是吃淡水魚生造成的,在順德特別普遍。
寄生蟲的生命力是很有限的,怕冷,更怕熱,只要充分地加熱,沒有殺不死的寄生蟲,包括蟲卵也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食品安全五要點”非常明確,其中有一條就是燒熟煮透,這里是指食物中心溫度達到70度。在這個溫度下,蛋白質會變性、凝固,寄生蟲自然會死掉,死掉的寄生蟲……不就是蛋白質嗎!
然而相比其他的中間宿主,福壽螺的結構可能使它更危險:螺殼堅硬、厚實,螺口有硬的角質蓋子,因此湯汁很難進入螺肉;螺內的螺旋形構造像迷宮一樣,不利于熱量的傳導;福壽螺的個頭本來也比較大,也不太容易燒透。因此福壽螺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多燒一會兒。
但是因為螺的肉質比較老,如果煮的時間太長,可能嚼起來都費勁,這也造成餐館更傾向于少燒一會兒。而且有些餐館會忽略生熟分開。在處理食材的過程中,倘若不能做到生熟分開,共用的刀具、案板、容器等都可能讓寄生蟲污染涼菜或熟食。
福壽螺屬于入侵物種
盡管把寄生蟲病都賴在福壽螺身上不公平,但它確實不是個好東西。
上世紀80年代左右,人們把福壽螺從南美引進,開始是想作為水產養(yǎng)殖,同時也可以作為其他水產的飼料。
沒想到它的繁殖力太強,且缺乏天敵,結果泛濫成災,在稻田里面吃稻子的根莖,造成減產。它對生態(tài)的破壞也很大,因為本土的一些螺類競爭不過它,它成了不折不扣的入侵物種。還有一些“愛心人士”根本不了解生態(tài)環(huán)境,把福壽螺當作放生動物,播撒到祖國大江南北,連杭州西湖、大理洱海都被它占領了,這其實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