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jié)氣是秋季的第二個節(jié)氣。處暑即為‘出暑’,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即將結束。”8月21日,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召開的題為“時令與健康”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該部門新聞發(fā)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說,處暑到來,雖然白天炎熱,但早晚涼意漸濃,人們開始感受到秋天的來臨。
“實際上,暑熱的消退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說處暑一過馬上就涼了。在這個過程中,暑熱所導致的氣候特點容易把熱轉化成燥,加上暑的余氣,溫燥之邪漸漸出來了。”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院長劉清泉在發(fā)布會上表示,暑熱時,脾胃功能處于相對弱的狀態(tài),處暑應該把濕祛除,健脾胃,“這樣就能夠很好地讓處暑這個節(jié)氣度過去,進入秋天和冬天身體能夠健康?!?/p>
劉清泉建議,立秋以后講究秋季進補,但在處暑階段,還是應以清淡為主,切記不要吃更多溫熱、溫燥的食品,以保護脾胃的運化為主。利用中醫(yī)藥食同源的原理,可以食用蓮子、芡實、薏米、冬瓜等,這些既是食品,也有一定的藥性。
進入秋季以后,水果越來越多,劉清泉說,水果也盡量少吃涼的,尤其是冰箱里冰過的。秋天人的身體應該是收斂的狀態(tài),飲食上還要注意少辛多酸。少辛,是指避免吃一些發(fā)散辛辣的食品,比如辣椒、花椒、姜等,以及燒烤、煎、炸的食物,多吃秋季的應季食品,尤其是新鮮水果,比如橘子、葡萄等。
處暑,我國很多地方還有余熱,是“秋老虎”的余威,這時候應防止中暑或者內(nèi)熱加重,適當用清熱食品,比如綠豆、苦瓜等,但是盡量避免過多食用冰淇淋或者冰鎮(zhèn)西瓜等,會傷脾胃。
根據(jù)每個人的體質(zhì)不同,可以調(diào)整飲食。比如平時是陰虛內(nèi)熱的體質(zhì),感到口干咽燥,手腳心發(fā)熱,這類人群多吃養(yǎng)陰清肺的食品,比如百合、銀耳、雪梨。如是陽虛體質(zhì),脾胃虛寒,手腳發(fā)涼,可以食用健脾而且不傷津的食品,比如百合、山藥,這些食物既可以養(yǎng)陰氣,保護陽氣,同時又不會因為過多的溫熱傷燥,傷津液,導致出現(xiàn)干燥的問題。有一部分人非常急,容易上火,這些人應少食辛辣,多吃帶心的蓮子,健脾清熱,也可以吃苦瓜,降心火、清肝熱。
劉清泉還推薦了兩個食譜,首先是蓮藕燉排骨,藕是偏涼性的,排骨是偏補性的,燉在一起達到健脾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提升營養(yǎng)。除此之外,也可以用百合、蓮子、老鴨燉湯,這個湯也是保護脾胃的,百合、蓮子又是健脾運脾的。
中醫(yī)還講究穴位按摩,劉清泉介紹了兩個在處暑節(jié)氣保護脾胃的穴位。第一個穴位是極泉穴,抬起上臂,露出腋窩,腋窩正中間就是極泉穴,用拇指按住極泉穴,按到疼痛為準,按壓30-50次,也可以用手拍打極泉穴。這兩種方法可以減少暑熱積聚體內(nèi),同時還可以解暑止汗。第二個穴位是手三里穴,坐著的時候就可以按壓。肘曲起來,肘橫紋往下2寸(同身寸)是手三里穴,建議連續(xù)按壓30-50次,該穴位可以緩解脾胃虛弱導致的一些癥狀,比如可以健脾化燥,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劉清泉說,通過這些飲食的調(diào)整和穴位按壓既可以健脾胃又可以潤燥,使大家在處暑以后平穩(wěn)進入秋冬,保持身體健康。
在中醫(yī)理論中,處暑這個時節(jié),自然界的陽氣由原來的疏泄變成了收斂。這時候的作息,應該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順著自然界的變化而改變。劉清泉建議大家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可以比夏天平均多1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早睡可以避免秋天的肅殺之氣對人的損害,保證陰精收斂。同時,早起有助于舒展肺氣,養(yǎng)秋氣,有利于緩解燥熱的損傷。
中醫(yī)非常講究睡“子午覺”,子時是23點到1點,午時是指11點到13點。秋天雖然變涼,但到正午的時候陽氣上來了,暑熱氣候仍然存在,這時候應稍稍休息,避免暑熱對人的侵擾,可以達到養(yǎng)心神、補心氣的作用。
劉清泉提醒,“子午覺”的基本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子時,要有充足的睡眠,要睡好。中午的睡眠時間不要太長,一般半個小時足矣,如果時間過長會打亂人體的陰陽平衡,影響健康。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