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3月的第四周看《環(huán)太平洋2》是種有趣的體驗:這周全球最大的新聞,莫過于美國正式向中國發(fā)起貿(mào)易戰(zhàn),然而火藥味十足的各種“制裁”,卻攔不住這部好萊塢大片續(xù)作招搖著一身的中國元素,想方設法來賺中國觀眾的錢。上映三天,票房4億,火熱的票房和決絕的貿(mào)易制裁形成反差。
2013年,《環(huán)太平洋》上映,憑借優(yōu)良的制作和良好的口碑成為了好萊塢“機器人打怪獸”的一個標桿。《環(huán)太平洋》的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這位被影迷親昵稱為“陀螺”的墨西哥怪才導演,以“怪獸迷”和華美詭異的視覺風格聞名,前不久剛剛憑《水形物語》折桂奧斯卡獎,他的“癖好”也因此為國內(nèi)觀眾所了解。他執(zhí)導的《環(huán)太平洋》講述的是美國男駕駛員和日本女駕駛員一起開機器人殺怪獸拯救世界的故事,然而五年時過境遷,換了導演的《環(huán)太平洋·雷霆再起》,卻成了中國人大出風頭的一部電影。
說起前作《環(huán)太平洋》的“日美合作”,其實是挺有講究的:畢竟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日本更熱衷于超大機器人和超大怪獸?;蛟S是島國國土較小,日本人對龐然大物似乎有特別的憧憬,二戰(zhàn)時候日本就是“巨艦大炮主義”的忠實擁躉,制造的“大和號”戰(zhàn)列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zhàn)列艦沒有之一,搭載了令人瞠目結舌的460mm主炮,然而無甚戰(zhàn)功就慘遭擊沉。二戰(zhàn)之后在文藝作品中,又塑造了大批的“巨型機器人”“巨型怪獸”形象,“機動戰(zhàn)士高達”和“哥斯拉”都堪稱日本的文化國寶。
在“巨型機器人大戰(zhàn)巨型怪獸”這個項目上,日本堪稱祖師爺,也無怪《環(huán)太平洋》里“陀螺”直接用日語發(fā)音的“Kaiju”(怪獸)來命名影片中的怪獸,這和英語里用“Jiaozi”指代餃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加上二戰(zhàn)之后日本和美國千絲萬縷的關系,美國男和日本女一起開機器人這件事,似乎就很順理成章了。
全片在英文對白中夾雜了為數(shù)不少的普通話,而且呈現(xiàn)得相當理直氣壯,甚至直接吐槽好萊塢電影里常見的“美式普通話”,大有“全世界都在說普通話”的派頭了。巨型機器人,上海設計,中國制造,如果這片子放到日本上映,恐怕日本人要覺得自己被搶了國粹。
老實講,從電影本身看,《環(huán)太平洋2》是不如前作的,因為它失掉了“陀螺”導演賦予前作的獨特的影像美學特質:陰冷深海、光怪陸離、復雜機械、巨大未知的氛圍,還有對“巨人對巨獸”場景的獨特想象力。前作中機器人將郵輪當做巨劍來揮舞的場景完全可以寫入科幻影史,而《環(huán)太平洋2》中類似的、用大樓砸怪獸的場景,更像是幾十年前“奧特曼”等日本怪獸特攝片的牙慧,失去了怪才導演的偏執(zhí),從一部暗黑風格的亞文化狂歡變成了流水線出品的青少年成長電影。
反倒是《環(huán)太平洋2》對中國元素的運用,成了更大的看點。這種有意迎合中國觀眾的做法,其一是主要出品方美國傳奇影業(yè)已經(jīng)被中國萬達收購,當然要注重東家的市場;其二是中國電影市場的火爆有目共睹,對于“好萊塢特效大片”尤其買賬。盡管《環(huán)太平洋·雷霆再起》在北美并不被評論界看好,但在中國的票房成績已經(jīng)說明了問題。
時光倒退十多年,在21世紀初,中國在好萊塢電影中的形象,大多還是一塊代表著貧窮落后的背景板,或者是“功夫”“中國菜”“辮子旗袍”構成的獵奇秀,偶爾提到中國的發(fā)展,也多是冷眼或者調侃,如果影片中提到“made in China”,多半是“便宜不靠譜,容易掉鏈子”的代名詞,更與科幻絕緣。2009年上映的末世災難片《2012》里,拯救人類的方舟在中國制造,可以說是好萊塢科幻片中中國形象的一個拐點,雖然講中國“人多、造得快、愛搞大項目”時多少也有些酸溜溜的味道。
再之后,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fā)展,好萊塢大片開始注意到中國這塊淘金地,也紛紛添加所謂的“中國元素”示好,但平心而論,大多有些“尬”,且有不少還是中國人自己掏錢的廣告植入,比如“變形金剛”系列里一眾角色大喝印著中文商標的“舒化奶”,算得上是近些年商業(yè)片里少有的、讓我記憶猶新的畫面。
2013年的《環(huán)太平洋》里也有中國派出的巨型機器人,但三胞胎中國駕駛員——沒錯,別國都是兩個駕駛員,中國多一個——這種“長的一樣人又多”的設定依舊是一種不失調侃的刻板印象。與這些相比,《環(huán)太平洋2》的中國元素絕對算是走心了。
走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這又何嘗不是國人心態(tài)的變化:在過去,看見中國人活躍在拯救世界的舞臺上,總歸有些奇怪,似乎這件事本來就該由白人、黑人——或許還有日本人——包辦了。而今天,在一輪又一輪的世界風潮之后,中國的觀眾才慢慢開始習慣于一個常識:占據(jù)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位列聯(lián)合國安理會“五常”的中國,在地球存亡之際,本就不可能只是“打醬油的”。中國理應做主角。
話雖如此,如果我們真的有足夠自信,也應該向好萊塢的“中國特供片”提出更高的要求?!董h(huán)太平洋2》有一個“懂事”的姿態(tài),但依然欠奉一個良好的表現(xiàn)?!叭松靛X多”的稱號應該離中國電影市場越遠越好。我期待好萊塢科幻片對于中國在未來世界的戲份,能有更加客觀而真誠的認識,而不是假惺惺的前倨后恭。如若不然,中國的影迷難保不會掂著手里的《三體》冷笑著說:下次拯救世界,可不帶你了喲。(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文藝九局工作室 馬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