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90歲的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在高雄去世。
“我也是臺商,我賣書?!?008年底,在位于高雄中山大學(xué)的余光中先生家中,他不動聲色地拋出這句玩笑。
那一年,適逢余先生八十大壽,在臺北的一場文學(xué)活動中,看到他,個子不高、白發(fā)、清瘦、說話不疾不徐?;顒咏Y(jié)束時留下電話,便有了這次訪問。
印象里,余先生家客廳不大,既沒有高至天花板的書架,也沒有古香古色的紅木家具,普通布藝沙發(fā)、茶幾,陳設(shè)簡單,很家居。
20多分鐘寫出《鄉(xiāng)愁》,其實是壓抑了20多年的鄉(xiāng)愁
自然是從大陸讀者耳熟能詳?shù)摹多l(xiāng)愁》談起:“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972年,44歲的余光中寫下這首小詩,因為感情真摯、淺顯易懂,感動了很多讀者,至今仍廣為傳唱,余光中也因此被稱為“鄉(xiāng)愁詩人”。
余光中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少年時代適逢抗戰(zhàn),成長在四川,后讀于金陵大學(xué),一度轉(zhuǎn)入廈門大學(xué)。到臺灣后,1952年從臺灣大學(xué)外文系畢業(yè)。他說,“我當年離開中國大陸時,是21歲的青年。如果我當時十二三歲,恐怕寫不出《鄉(xiāng)愁》。這種經(jīng)驗龍應(yīng)臺沒有,不管她怎么聰明,她絕對寫不出《鄉(xiāng)愁》?!?/p>
余光中說,“我一直揚言《鄉(xiāng)愁》是20分鐘寫出來,其實這種感覺已經(jīng)擺在心里20多年,忽然有一天,碰巧句子就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靈感。20分鐘的靈感,是20多年的情感被壓抑之后,發(fā)酵出來的。”
但對于靈感,這位著名詩人很實在地表示,“靈感這個詞,比較靠不住,一講到靈感,就只能靠天才了。其實靈感牽涉到的是主題、是經(jīng)驗,要求你不斷有新經(jīng)驗。經(jīng)驗有被動接受,有主動爭取。”他舉例說,一個作家到了中年,他就是中年心境,就會有不同想法、不同感受?!斑@是被動的,不管你想不想變老。或者你改變職業(yè),本來是在北京,現(xiàn)在到廣州,一定有新經(jīng)驗。把握新的經(jīng)驗,使它成為你的靈感,成為你的新主題,這樣你就不會枯竭?!?/p>
1992年余光中重回大陸后,他說自己此后便再寫不出《鄉(xiāng)愁》這樣的詩了。“至少每隔十年,我自己的詩就變很多?;仡^看,會覺得當年為什么會寫成這樣?有的覺得蠻好,現(xiàn)在叫我寫,也寫不出來了。年齡變了,感覺也變了。后來我寫過廈門、桂林、南京、成都……只寫回鄉(xiāng)的詩,不是懷鄉(xiāng)的詩了。”
唐詩一定要讀出來,讀出來才有生命,用方言讀更美
與《鄉(xiāng)愁》同期,余光中寫有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當我死時》:“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fā)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cè),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jīng)/在冰凍的密歇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xiāng)”
——同樣在講述鄉(xiāng)愁,有更濃厚的中國味。
他在金陵大學(xué)、臺灣大學(xué)攻讀的都是外文系,但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古文功底不是一般的深厚。他自己解釋說,盡管中學(xué)時代顛沛流離,還是打下了受益一生的古文根底?!拔疑蠈W(xué)時,中學(xué)課本有詩,自己也找很多讀,像《唐詩三百首》。我父母不大教我詩,教我的大多是古文,像《古文觀止》中的文章?!痹诟改傅慕逃?,余光中可以背誦很多《古文觀止》的篇章,不過,若他向青少年推薦,首選的還是《唐詩三百首》。
余光中認為,唐詩一定要讀出來,讀出來才有生命?!啊短圃娙偈住贩浅:?,有淺有深,可以好好閱讀、吟誦,中國語文有音調(diào)之美,都在里面了?!彼f,“一定要發(fā)出音來,作者的心才能看得出來,它的生命才完全展現(xiàn)?!?/p>
怎么讀也有講究?!白x唐詩最適宜的不是國語(普通話),我父親用閩南話,我母親用常州話,這些方言接近古音,尤其閩南語、廣東話,蠻好聽。普通話,平仄、聲調(diào)停留于表面,用普通話吟詩,不是頂有效。”余光中說。他父親是福建人,母親籍貫江蘇,他們曾舉辦古詩朗誦會,余光中既非用閩南話也非常州話,“我用自己的讀法,不是很傳統(tǒng),很適合自己體會這首詩的情韻。”
離開大陸后到臺灣,在美國好幾年,又在香港十年,1985年他回到臺灣,到中山大學(xué)任教至老。作為一位詩人、散文家,他的情感從早年對中國大陸的思念,轉(zhuǎn)向?qū)χ腥A文化的依戀。無論是他的詩歌還是散文,處處可見中國元素。而他自己也坦承,對中國文化——漢魂唐魄有著無限眷戀。
2011年,余光中在臺北參加梁實秋故居揭幕典禮。梁實秋曾稱贊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余光中也說,沒有梁實秋的提攜,就沒有他的今天。孫立極攝。
也因此,近十幾年,晚年的余光中每遇臺灣當局推動“去中國化”,無論是減少中學(xué)課本文言文的比例,還是有官員發(fā)出少用成語等驚人之語,他都會公開發(fā)聲進行批評?;蛘邊⒓游幕?、教育界人士聯(lián)署反對“去中國化”,是中華文化堅定的捍衛(wèi)者。
從早年的情詩,到牽手一甲子的情緣
那天,在余光中先生的家中,余夫人范我存也在。她一邊做手工,一邊聽我們問答,并不插話。采訪結(jié)束后,她才隨意和我聊了幾句。她說話自然溫婉,頗有江南味道。
范我存是余光中的遠房表妹,同樣生于江南。兩人幼年相識,相伴一生。余光中先生很多美麗的情詩都是為她所寫。范我存小名“咪咪”,余光中有一首《咪咪的眼睛》,全詩寫得十分動人:“咪咪的眼睛是一對小鳥,輕捷的拍著細長的睫毛,一會兒飛遠,一會兒飛進,纖纖的翅膀扇個不停。但他們最愛飛來我臉上,默默地盤旋著下降,在我的臉上久久的棲息,不時撲一撲纖纖的柔羽……”范我存是余光中詩歌的第一位讀者,也是他詩歌中的主角,從年輕時的熾熱戀情到晚年的相依相偎,都在詩中留下了痕跡。去年兩人慶祝60年鉆石婚,余光中還曾表示,必須兩個人合作才有可能實現(xiàn),如果其中有人先走,無論是離婚或早夭都不能成,得兩個人都長壽,且不分離。不想,一年之后便天人永隔。
余光中夫婦家中合影。孫立極攝
記得也談起上學(xué)時看過的《余光中情詩選》,不料,余先生鑒定后,認為這本書是盜版。因為早年兩岸交流不暢,盜版書不少。余光中說,“我在大陸出版了30幾種書,盜印本大概有五六種。”他對盜版表現(xiàn)得比較豁達,認為讀者并無罪,“我不管是盜版、正版,讀者拿來,一樣簽名?!彼钩校腥嗽敢鈳退驌舯I版,但他自己沒那么積極?!拔业囊?guī)模不是很大,要是金庸就值得討一討了……”
那天結(jié)束時,他手寫地址給我,字跡一筆一劃十分公整,絲毫沒有連筆、帶筆。后來看到他給別人寫的信,整封信都是如此整齊。如果字如其人,可以想見他為人的嚴謹有禮。
不過,余光中去世的消息傳出后,一段歷史舊案也再次被臺灣文化界人士提起,令這位著名詩人、散文家處于爭議的漩渦。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掀起一場鄉(xiāng)土文學(xué)的論戰(zhàn),針對現(xiàn)代詩及現(xiàn)代主義、針對文學(xué)要反映什么等議題大爭論。余光中作為其中的主要角色,發(fā)表的文章、觀點和某些行為都飽受爭議。論戰(zhàn)中的另一重要角色、文學(xué)家陳映真已于去年11月去世,如今余光中也告別紅塵。這段歷史到底如何評判,在臺灣也分成兩極,這顯然遠遠超出了文學(xué)討論的范疇。
無論如何,余光中在文學(xué)上取得的成就、對中華文化的堅持,也是確定無疑的事實。如按曹丕所說,“年壽有時而盡,榮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其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相信讀者心中自有答案。
余光中:除了詩歌、散文、文學(xué)評論,也翻譯作品。一生共出版詩集21 種,散文集11 種,評論集5 種,翻譯集13 種。梁實秋曾稱贊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