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1月28日電(記者張家偉)除了吸引公眾目光的圍棋人機大戰(zhàn),人工智能的應用正擴展到多個領域。一個研究團隊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人工智能診斷算法不但能像皮膚科醫(yī)生一樣對皮膚癌進行初步識別,未來與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結合后,或許還能使普通人無需踏進醫(yī)院就能對疑似病變進行掃描識別。
皮膚癌是否及時得到治療,對病人的存活率影響非常大。目前在診斷皮膚癌時,醫(yī)生通常會先使用皮膚鏡來觀察患者皮膚的病變處。如果無法確認,那么就要進行活體組織檢查。
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訓練谷歌公司開發(fā)的一項人工智能程序,讓它利用圖像去分類并識別皮膚病變處屬于良性還是惡性。
首先,研究人員收集了近13萬張與皮膚病變相關的圖像來“訓練”人工智能程序,然后在實際測試過程中,使用了經活體組織檢查確認的高質量病變圖像,而它們都是由英國愛丁堡大學及其他專業(yè)機構提供。
研究人員讓這個“接受了醫(yī)學培訓”的人工智能程序與21名皮膚科醫(yī)生進行皮膚癌識別結果對比,兩者的表現基本處在同一水平上。不過,目前人工智能程序還無法做到完全確診皮膚癌。
研究人員認為,將這一人工智能程序與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整合并不難,下一步需要在現實的醫(yī)療環(huán)境中對它進行更深入測試。未來如果技術成熟,移動設備上的人工智能程序不但有助醫(yī)生提升診斷效率,病人在檢測自身皮膚病變上也會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