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2月20日新媒體專電 題:少收了三、五塊錢——銀川六旬老太服務群眾幾乎“28年不漲價”
新華社“中國網(wǎng)事”記者何晨陽
寧夏銀川市六旬老人擺攤28年、堅持低收費為群眾服務一事被網(wǎng)民曝光后引發(fā)熱議,新華社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老人雖生活清苦卻堅持低收費服務的背后,有“大伙都不富裕,靠自己努力,擺攤掙錢心里踏實”的樸實,也有“攤是靠著街坊鄰居們的關照才開起來的,別人關照我們,我們回饋他人”的濃濃溫情。
老太28年低價服務群眾成“網(wǎng)紅”
“我做的其實只是分內(nèi)事,沒想到在網(wǎng)上火了。”這是62歲的王景芝見到記者說的第一句話。她告訴記者,幾天前附近一個小伙子路過給她拍照后發(fā)到了網(wǎng)上,附上低價服務群眾等話語,沒想到她瞬間成了“網(wǎng)紅”。
記者查詢發(fā)現(xiàn),主要內(nèi)容為“寧夏銀川的王景芝老人,不管寒冬酷暑,都一如既往地守在自己攤位。為了讓更多人得到便利的服務,老人一天也沒離開過。28年來堅持低價為群眾服務,價格幾乎沒漲”的帖子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處被網(wǎng)民紛紛轉發(fā),其中微博點贊過萬,數(shù)千人評論。微博中,王景芝穿著厚冬衣、頭戴棉帽,正在為顧客補鞋、修車。由于穿的是老伴的“二手”衣服,微博下不少網(wǎng)友還誤把她稱作“好心老爺爺”。
網(wǎng)民“杭先生”說,平凡的人做著不平凡的事。網(wǎng)民“LEE”說,為樸實的好人點贊。網(wǎng)民“大西瓜”說,看到這個新聞頓覺冬天好溫暖。一些在王景芝攤位修過鞋的網(wǎng)民留言說,這個攤東西確實便宜,上次去修鞋,老奶奶要兩元,我給了五元沒讓找,他們也不容易。
記者在位于銀川市西夏區(qū)平吉堡乳香花園附近的農(nóng)貿(mào)市場找到了王景芝,老人的攤位不大,補鞋機旁整齊地擺放著裝有螺絲、橡膠底、鉚釘?shù)任锲返乃膫€鐵盒,身后一輛三輪車是出攤、收攤時的交通工具。
對于不少網(wǎng)友熱傳的“28年不漲價”,王景芝說:“雖然生意不是很好,但說修鞋沒漲價是不對的,28年來稍微漲了點,比如以前釘鞋跟不到一塊,現(xiàn)在收兩三塊,自行車補胎也漲到了兩塊,咱不能騙人。”
生活清苦,但不愿麻煩別人
王秀芝1975年從河北來到寧夏,在當時的平吉堡建筑公司當小工,1988年起在農(nóng)貿(mào)市場支起了修鞋修車的攤位,無論寒冬酷暑,她都會出現(xiàn)在街頭,如果身體不適,72歲的老伴李海山會來“頂班”,39歲的兒子在一家汽車修理店打工,老兩口每月吃藥治慢性病也花費不小,一家人過得并不富裕。
“我這雙鞋在別的地方修起碼要10元,這里只收5元,還有一些中心城區(qū)的人會坐公交車來修鞋。”騎自行車前來修鞋的馬亞麗說,10多年來她一直在王景芝這兒修鞋,價格比別處便宜一半左右,雖然有時候可能只是少收三、五塊,但至少說明老人誠實敦厚,并且讓他們修鞋也放心。
在王景芝的鞋攤,一些來修鞋的顧客不是砍價而是抬價?!坝蓄櫩托尥晷瑔杻r錢,3元的顧客給5元不讓找錢了,還有的直接給10元,我跟老伴都會追出去把多給的錢還回去。”王景芝說,前不久她因病住院沒出現(xiàn),一個修車的??吐犝f后,到攤上留給她100元,“前不久我摔倒顱內(nèi)出血兩次大手術用完全部積蓄還舉債3萬多元,不少好心人都想幫我們,心意我們領了,但大伙都不富裕,靠自己努力,擺攤掙錢心里踏實。”
低價服務群眾傳遞溫情
“家里也不富裕,有手藝有市場為啥沒想著漲價?市場經(jīng)濟,漲點價別人可能也不會說什么?”記者問。
王景芝說:“這個攤是靠著街坊鄰居們的關照才開起來的,我們維持生活就行,別人關照我們,我們回饋他人,這是應該的。”
近年來,“長沙老奶奶賣餛飩10多年沒漲價”“合肥磨刀老人16年不漲價”等類似低價、不漲價服務群眾的新聞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絲暖意,王景芝說:“其實這是互相溫暖,我們低價服務鄰居百姓,他們也關心我們,我們只是做了點平凡的事,沒想到網(wǎng)上這么關心?!?/p>
網(wǎng)民“一刀”說,關注這些低收費甚至多年不漲價服務群眾的群體,不是呼吁社會都不要漲價,而是對做不平凡事的平凡人的一種關注。網(wǎng)民“劉泉”說,低收費或多年不漲價的個體,家庭生活都一般,即便如此還能堅守心中的善念,讓人心里暖暖的,這種“互愛”能傳遞溫情,融化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