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瑞鎖,來源:路財主A(公眾號:iMoneyLu),獲授權轉載
就像鬼子進村一樣,悄悄的,悄悄的,從2015年10月份迄今一年時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由6.35貶值到現(xiàn)在的6.74,貶值6%。人民幣匯率也跌至6年新低。
講人民幣匯率的邏輯,還是先講兩個海島的故事吧!
假定有2個海島,A島上的人采用黃金做貨幣,以種植水稻和小麥為生,他們一直吃白米飯和煮麥子,吃得都快吐了,從來不知道吃肉可以增強體質;B島上的人B島采用白銀做貨幣,以放牧為生,他們一直吃牛肉羊肉,吃得膩歪膩歪的,根本不知道粗糧更有利于健康。
后來有一天,兩個海島通航了,人們開始接觸,他們都開始感嘆,哇,你們吃的東西原來都好好吃哦!于是他們開始交換,2袋麥子1頭羊,10袋稻谷1頭?!?/p>
糧食換牛羊的貿易發(fā)生之后,A海島的人增強了體質,B海島的人更加健康,世界真正變得“你好我也好”——顯然,基于平等自愿的交換使得原來兩個孤立海島上的人們享受的福利都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是個大大的好事。
后來發(fā)現(xiàn),小麥、大米或者牛肉、羊肉交換還是不太方便,于是就確定了直接用黃金和白銀進行兌換,然后再到各自的島上購買相應的商品——黃金與白銀的兌換比率,就是今天所謂的“匯率”。
后來,有人干脆不再做實物貿易,專門琢磨黃金和白銀的兌換比率問題,把A島的黃金運到B島,或者把B島的白銀運到A島,賺取貨幣差價,這就是外匯交易,而黃金和白銀的兌換比率,就是匯率。
進入信用紙幣時代以來,表面上看,大家眼睛里盯著的是各國紙片的匯率,實際上各自心里琢磨的,可是這張紙片所代表的產品和物資的價值——要不然的話,2009年津巴布韋可就賺大發(fā)了,這個國家當年發(fā)行了面值100萬億元的大鈔,要是和美元按照1980年確定的0.68:1的兌換比例,一張紙就可以把美國的商品給買光!
外匯交易的本質是背后的商品和服務,“你好我也好”,可有這么一種極端情況,比方說甲國什么資源產品都有,而且物美價廉,而乙國窮而且資源匱乏,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
出現(xiàn)的情況是:甲國的鈔票遠比乙國的值錢,就如同現(xiàn)在人民幣與朝鮮幣的對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整體而言和今天的朝鮮也沒有什么區(qū)別。
1955年,新舊人民幣執(zhí)行1:10000的兌換,在此基礎上中國政府確定了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2.46。
看起來人民幣很值錢?
不,你多想了!彼時的中國,轎車、電腦、飛機及各種機械裝備皆不能造,不僅如此,我們還迫切需要美元在美國乃至世界市場購買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另一方面,外國人即便在這個時候拿到了大把人民幣,在中國市場上也買不到什么東西……
所以,這個匯率只是官方規(guī)定的匯率,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這個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的匯率,就這么一下子持續(xù)了17年,一直到1971年國際社會上布雷頓森林體系垮臺!
1971年美國總統(tǒng)宣布美元脫離黃金,全世界人民都覺得美元一下子不值錢了,文革中的中國當然也這么認為,于是趕緊把從1971年的2.46一路升值到1979年的1.5……
實際嘛,還是沒有意義!
1979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
從1981年到1984年,為適應外貿進出口業(yè)務,中國實施雙重匯率制度,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guī)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價格,該價格根據(jù)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為2.8,而官方兌美元匯率則逐漸由最初的1.5逐漸調整到1984年的2.3。
1985年1月中國宣布取消雙重匯率制,改為固定單一匯率制度,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設定為2.3,由于改革開放之初人民幣鈔票發(fā)行量太大,導致人民幣高估,所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逐漸調低到1990年底的5.2。
在人民幣匯率下調的同時,為了鼓勵出口,國家提高了出口企業(yè)的外匯留成比例,按照進出口市場供求狀況浮動的外匯調劑市場匯率應運而生——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市場匯率。
也就是說,中國真正有市場意義的匯率出現(xiàn)在1985年,而且隨著后來進出口貿易發(fā)展,發(fā)現(xiàn)這一匯率仍然偏高,到1993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8.7。其中,8.7是市場匯率;5.7是官方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