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訊(記者 齊云 通訊員 王偉)斑駁銹跡的煤油燈、打了補丁的蓑衣、渾圓的青石磨……推開三角路村村史館的大門,一股鄉(xiāng)土氣息迎面撲來。據悉,徐家棚街三角路社區(qū)的“村史館”開館以來,吸引了近300位市民前來觀看。
三角路村村史館
baby以前睡覺用的搖籃,你看過木有
農民伯伯下地用的蓑衣,你穿過沒
土灶、草帽、茶壺……
谷倉
大門外貼的對聯
“曾經,這里湖汊星落,荷葉飄香,曾經,這里蛙聲一片,蟬鳴悠揚,螢火蟲的倩影仿佛還在眼前飄游,鼻孔里似乎還有西紅柿、黃瓜、茄子、豆角的芳香……”一走進村史館內,眼前的這段話,讓不少居民感嘆萬千。
走進館內,陳列最多的就是各式農具,鋤頭、扁擔、木叉、竹扒……每一件老物件上,都有村民們勞作過的印記,有的用鐵絲加固,有的做過修補、有的棱角已被磨平。
70歲的李爹爹走進村史館,感嘆萬千,他年輕時曾在村里勞作了幾十年, “那個時候,怎么會想到幾十年后,這里會發(fā)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原來的三角路村位于如今的沙湖至和平大道之間,有村民近千戶。李爹爹介紹,2005年前后,武昌區(qū)啟動三角路“村改居”,繼而成立三角路社區(qū)。幾年后,他們都已住進新的安置房。
三角路社區(qū)主任艾為芳說,館內所有物件均為原來的村民提供,這里將長期對外免費開放。通過建立“村史館”,展示過去種菜的工具、過去的簡陋房屋模型、記錄過去歷史的影音、三角路社區(qū)未來發(fā)展的規(guī)劃,可以引導社區(qū)居民總結歷史,珍惜現在,積極謀劃、與社區(qū)兩委會一起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