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傳媒記者陳勇 通訊員易建新 攝影記者金振強
3月5日下午,晴朗的天空突然陰沉了下來,仿佛訴說著對英雄的思念。
下午3點,在東汽中學副校長唐祖貴一行陪同下,武漢晚報華夏千秋教育基金愛心回訪團來到四川省德陽市龍井公墓,向長眠于此的譚千秋老師敬獻了花圈。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師譚千秋用雙臂護住了身下的4名學生。孩子們得救了,譚老師卻不幸遇難。有感于譚千秋老師的義舉,慈善家劉會興首捐30萬元,聯(lián)合武漢晚報、武漢市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共同成立華夏千秋教育基金,至今已募集善款700多萬元,用于捐資助學、扶危濟困,并于2009年起開始每年面向全國評選扎根基層、默默奉獻的“最美鄉(xiāng)村教師”,進行獎勵和幫扶。9年中,全國141名“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獲獎。
2018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也是華夏千秋教育基金成立十年。在這個歷史時刻,武晚傳媒記者回訪東汽中學,祭拜譚千秋老師,從愛心源點出發(fā),分赴川新、滇桂、陜甘寧、閩浙皖,以及湖北省內的恩施、潛江、廣水等地,回訪當?shù)氐?ldquo;最美鄉(xiāng)村教師”,進行捐資助學,將一份份真摯、滾燙的愛心傳遞到祖國的大江南北、雪域高原、塞外邊陲。
將譚千秋愛心和精神發(fā)揚光大!唐祖貴副校長說,華夏千秋教育基金的想法與東汽中學不謀而合。在東汽中學的榮譽室,專門設立了譚千秋的展版和雕像,供全校師生學習瞻仰,薪火相傳。
當天,在東汽中學,記者找到了在此任教的譚千秋的妻子張關蓉,以及第一屆“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獲得者劉順模老師,進行了回訪和慰問。
據(jù)唐祖貴副校長介紹,譚千秋遇難后,他的家人從未借此向學校提過任何要求。張關蓉說,在東汽中學,像譚千秋這樣舍身救人的師生比比皆是。作為他的家人,她和女兒只想過平凡人的生活,不需要任何照顧。
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兩個女兒都很優(yōu)秀,也很懂事。”
當天,作為譚千秋生前的同事,劉順模老師與記者一同來到墓區(qū),祭拜了譚千秋老師。劉老師的妻子也在地震中遇難,他強忍著悲痛沖進廢墟救出了兩名學生。在回訪中,劉順模表示“在我們學校,很多人都是像我這樣。”
據(jù)了解,汶川地震發(fā)生后,東汽中學在駐漢海軍工程大學援助下,僅用兩年就重建復學。目前,該校師生人數(shù)已從原來的近千人,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2500余人,成為當?shù)氐?ldquo;教育航母”,先后獲得了全國最具特色中學、四川省二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等榮譽稱號。
當天下午3點30分,祭拜完譚千秋老師,記者離開德陽的時候,天空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早春的漢旺武漢晚報·車都希望小學,櫻花開滿了枝頭。
3月5日上午8點,在一株盛開的花樹下,學前班的41名孩子在老師張寧帶領下圍在樹邊,開始了新年的第一堂課——看櫻花,學科學。
“大家看,校園有什么變化?”張寧指著樹上的花兒問。“花開了,是桃花,不對,是櫻花。”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花是什么顏色?”“粉紅色。”“大家閉上眼睛,深呼吸,聞一聞,是什么味道?”“好香,有點甜!”“這么多花迎接我們開學,大家高興嗎?”“高興,我要畫下來。”6歲學生孫仕杰興奮地搶著回答。
學校像個花園,孩子們樂于創(chuàng)作
“這里是漢旺最美的學校。”當天,陪同本報愛心回訪團參觀了校園后,校長徐利告訴記者,武漢晚報·車都希望小學不僅建筑面積4800平米,抗震等級達到8.5級,而且一年四季鮮花不斷,像個花園,是當?shù)厍嗌倌甑膶嵺`活動基地。春季,孩子們到這里看花;夏季在這里露營;秋季舉辦足球比賽;到了冬天,請來家長,一起動手制作小發(fā)明。
在一樓的展示室里,擺放著學生的作品。六年級二班劉宇航的“針管挖掘機”,按動尾部的針管,利用空氣動力原理可做挖掘動作。樓道防碰撞報警器是學生創(chuàng)客劉云川發(fā)明的,曾獲得了四川創(chuàng)新科技大賽科技發(fā)明一等獎。去年,該校1700名學生制作了8000多個作品,成為德陽市有名的青少年科技活動基點校。
心理疏導幫助災后師生“站”起來
學校有一個特殊教室——災后心理疏導室。學校副校長李忠建是汶川地震的親歷者,見證了漢旺學校倒下與站起,他告訴記者,這里有專人負責災后心理疏導,不少受災師生到這里進行過疏導。“當時,漢旺學校有兩百多名師生遇難,活下來的老師和學生心理遭受了重創(chuàng)。有一個數(shù)學老師,女兒上二年級,被壓在了教學樓下,孩子在下面哭喊著爸爸救我,可是沒有工具,根本挖不出來,那個老師只能含著眼淚先救他人,聽著女兒呼救聲越來越小……”
漢旺學校的老校區(qū)離新校區(qū)不到兩公里,路口,四川綿竹——漢旺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前的鐘樓指針永遠定格在地震的那一刻——下午2點28分。因為坍塌嚴重,老校區(qū)所在的整個老城區(qū)都被列為了地震遺址,原樣保存。
帶著記者回訪老校區(qū),李忠建的眼圈通紅。順著殘垣斷壁走到了順河路中段286號,他停下了腳步,指著一棟只剩下半邊、預制板像面條一樣掛在墻上的殘樓,告訴記者,這就是老校區(qū)的教師宿舍。“看,三樓掛著的那個藍色窗簾,是一位老師掛的,我們關系很好,我經常去這里串門。地震發(fā)生后,房子垮了,樓里好幾個熟悉的人也沒了……”鄰街,一個茅草叢生的門棟上釘著兩塊牌子,分別寫著“漢旺鎮(zhèn)教育委員會”“漢旺鎮(zhèn)中心幼兒園”,對面,老教學樓的斷墻上,有一幅瓷磚拼成的壁畫,上面有藍天,有太陽,有背著書包的孩子。
漢旺師生感謝武漢好人一路相伴
上午9點,應校長徐利邀請,本報愛心回訪團參加了漢旺學校舉辦的2018年春季“十年記憶,感恩前行”開學典禮。
在典禮上,綿竹市教育局副局長盧世軍、漢旺鎮(zhèn)鎮(zhèn)長陳波代表綿竹市教育局、漢旺鎮(zhèn)以及漢旺學校全體師生,向武漢晚報愛心回訪團及武漢的所有愛心人士表示了誠摯的謝意。“謝所有武漢的愛心人士,無私地幫我們重建校園!受恩永記心間,唯以前行,回報恩情!”
當天,是2018年新學年開學的第一天。早上,前來報到的學生和家長絡繹不絕,不少學生和家長走到大門口的漢白玉石碑前都會停下腳步,靜默片刻。石碑上用金字刻著漢旺武漢晚報·車都希望小學建校史:
為資助“5.12”汶川地震災區(qū)開展災后重建工作,由武漢晚報社、武漢經濟開發(fā)區(qū)、武漢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聯(lián)合發(fā)起“5.12災后重建援助基金”。綿竹市漢旺鎮(zhèn)武漢晚報·車都希望小學,于2009年4月動工,2010年1月竣工,工程總投資1800萬元,其中,“5.12災后重建援助基金”捐助1025萬元。余下部分由江蘇省無錫市人民政府援建。為銘載捐(援)方善舉,特立此碑,以昭后人。2010年3月綿竹市人民政府立。
用愛心融化冰雪,用知識點亮心靈。29歲的赤勒卓瑪是四川省甘孜州藏族自治州新龍縣的一名鄉(xiāng)村女教師。2015年擔任新龍縣通宵鄉(xiāng)中心小學校長兼藏文老師以來,她憑著對學生的赤誠愛心和忘我的工作熱情,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將一個成績全縣倒數(shù)第二、學生只剩下34人的落后鄉(xiāng)村小學,改造成一個成績全縣排名前十、學生人數(shù)達113人的優(yōu)秀鄉(xiāng)村小學。
2017年8月,經四川省教育廳推薦,赤勒卓瑪入選由本報華夏千秋基金評選的第九屆“全國最美鄉(xiāng)村教師”。
3月初,本報記者從成都驅車13個小時,翻山越嶺,深入雪域高原,對赤勒卓瑪和她的通宵鄉(xiāng)小學進行了回訪。
2018年3月2日,這一天恰巧藏歷和農歷都是正月十五。
下午5點半,太陽尚未落山,月亮已經升起,成都往西約700公里,連綿的雪山峽谷中,藏族老師赤勒卓瑪牽著3個藏族小學生,行走在山間的小路上。
3個學生都是通宵鄉(xiāng)小學的貧困生,卓瑪想趕在正月十五前,將學校的10名重點貧困生全部家訪一遍。她右手牽著的、扎著兩個羊角辮的女孩叫四龍青措,8歲,讀一年級,母親病逝,父親失蹤,留下年邁的奶奶和她相依為命;左手牽著的、穿藏袍的男孩叫四龍赤乃,也是8歲,讀一年級,他的父親癱瘓,母親出走,留下兄妹4人靠父親乞討為生;和赤乃牽著手、戴著絨帽的男孩叫多吉扎西,9歲,讀三年級,被父母遺棄,跟著姨媽生活。
家訪第一站是青措家,推開木皮扎成的大門,穿過廢柴堆成的小院,迎面兩層土樓,一樓沒有燈,里面光線昏暗,勉強可以看到,中間堆滿了牛糞,右側留有一條下腳的通道,斜插著一根刻著凹槽的圓木,充當樓梯。
順著圓木爬上二樓,卓瑪打開手機照明,在雜亂的樹枝、破爛堆里找到入口,一個被塑料布遮擋的洞,彎腰進去,腳下樓板發(fā)出“嘎吱”的響聲。聽到聲音,里面屋角“破布堆”動了一下,坐起一個人來。“奶奶。”青措見狀撲了過去。
“奶奶今年多大了?”等祖孫倆親昵完后,卓瑪上前詢問。“82歲了。”“身體還好吧?”“上了年紀,不行了。”“有什么需要我們幫助的?”“前兩年政府送了兩頭牛,現(xiàn)在你們又幫我照顧青措,已經很感謝了,不需要了!”
老師和奶奶談話的時候,青措打開電燈,拿出一本英藏漢三語輔助讀本,跪在矮桌前,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鄉(xiāng)下電力有限,200W的白熾燈只能發(fā)出豆大的亮光,要費力才能看清書本上的字。
在青措的背后,有一個用廢品袋、舊床單圍成的小空間,地上鋪著一條臟得看不出顏色的被褥,算是她的臥室??粗矍暗木跋螅楷敯底月錅I。兩年前,她第一次來訪,只比桌子高一點的青措就坐在這里,給奶奶做粘粑早飯。家訪后,卓瑪將青措列入學校重點幫扶的10名貧困生之一,并親手給她織了一條藏裙。
跪在廢品堆間看書,家訪令人落淚
耐心上門勸學,孩子一個不能少
甘孜州新龍縣通宵鄉(xiāng)位于川藏交界處,海拔3620米,氣候惡劣,物產貧乏。鄉(xiāng)里的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維持生計,留下來的大多是老弱病殘,322平方公里的面積里居民只有2000多人。八九歲的小孩已是家中的“勞力”,做家務,放牧,挖蟲草,上學成了一個“負擔”。
2015年9月,作為縣里的優(yōu)秀老師,卓瑪從新龍縣俄色小學調到通宵鄉(xiāng)小學當校長。臨行前,老校長益西翁布將她叫到辦公室囑咐,那里的孩子需要像你這樣的好老師,幫幫他們。
肩負著重任來到通宵鄉(xiāng)小學,卓瑪沒想到迎接她的竟是坐在學校門口的34名學生,32條狗。“操場臟得像個垃圾堆,留守的8個老師沒精打采地歪在一邊,感覺像要散攤子,我的心里拔涼拔涼的。”放下行李,卓瑪找來留守的老師交心談心,還趁熱打鐵,帶著學校老師把狗一一趕走,把校園打掃干凈,然后分頭家訪,上門勸學。
卓瑪家訪的第一家孩子叫曲尼降措,沒想到被他的爺爺懟了回來。“上學能保證找到工作嗎?”“不能”“那有什么用,不去。”首次勸學失敗,看著整天在草堆里打滾的降措,卓瑪決定再次上門。“爺爺你看,你不上學,就不會普通話,到大城市上廁所都找不到門。還有,你到醫(yī)院看病,不會普通話,就要請翻譯,多麻煩!”卓瑪?shù)哪托膭裾f終于打動了老人,同意讓降措上學?,F(xiàn)在,已上二年級的降措不僅藏文成績出色,而且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2015年,卓瑪與留守老師共走訪70余戶有學齡兒童的家庭,勸回了52名學生。
教孩子學習還要照顧他們的生活
2018年3月3日早上6點半,卓瑪準時來到操場上,查看學生們的早鍛煉情況。“校長老師好!”經過卓瑪身邊時,學生紛紛上前鞠躬問候,卓瑪一一回禮。
上午8點半,藏文第一堂課,頭上扎著英雄結的康巴漢子扎西斑鳩老師走上講臺,開始給學生講解藏文。“人民大會堂!”他邊說邊用藏文寫在了黑板上。“哦,人民大會堂!”臺下的孩子們一片驚呼。
上午9點,卓瑪開始檢查學生的寢室,從幼兒班到小學三年級,學校一共有五個班,高年級學生寢室在一樓,是高低床,幼兒班的學生寢室在二樓,是小木床。有幾個“馬大哈”的學生起床后忘記了疊被子,卓瑪搖著頭,幫他們一一疊好。
數(shù)學老師登巴彭措和卓瑪一同調到通宵鄉(xiāng)小學,是最了解卓瑪?shù)娜酥弧KJ為卓瑪是個善良、樂于助人的人。2015年11月,幼兒班有個孩子把大便拉在了褲子里,卓瑪看到后不嫌臟不嫌臭,幫孩子擦屁股,換褲子,沖洗干凈。去年冬季,學校雇了一位叫貢仁貢布的村民砍柴,說好了3天,工錢700元。結賬時,卓瑪?shù)弥暡嫉膬鹤訝C傷嚴重,給了1000元工錢。
去年,卓瑪經過家訪,將青措、赤乃、扎西等10名貧困生列為學校的重點幫扶對象,想盡一切方法幫助他們,四處募集資金救助,與他們聊天、談心,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感。
“孩子們需要我,
我不能半途而廢”
2018年正月十五的晚上8點,月夜下的通宵鄉(xiāng)山谷,寂靜如水。學校操場上,幾名男老師抱來粗大的木柴,點燃了篝火。
“跳鍋莊了。”周圍的村民聞風趕來,圍著篝火跳起了歡快的鍋莊舞。歌聲、笑聲、喝彩聲,學生、老師和村民,在篝火的映襯下,構成了一幅歡樂圖畫。“跳鍋莊舞是我們主要的‘夜生活’之一。”邀請本報愛心回訪團成員一起參加了他們的篝火晚會后,卓瑪老師接受了記者采訪。
她說,這里的艱苦程度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距離最近的縣城新龍縣有58公里,全是山路,一去一回要4個小時,沒有班車,外地老師只能一個月回家一次。這里山高谷深,不僅手機信號差,電壓也低,白天上課還好,到了晚上,不能看手機,不能看電視,連電燈都打不開,四周漆黑一片,就只能借著應急燈看會兒書。
在卓瑪寢室的書架上擺放著《漢藏對照詞典》《別讓學習折磨你》《讓愛國精神鑄就民族之魂》等書籍,許多書被反復翻閱,卷了邊。
學校的一位老師透露,身兼校長和藏文老師的卓瑪是個閑不住的人,白天上課,檢查其他老師的教學,晚上與老師、家長談心,尋找改進工作的辦法。一個月有四個周日,第一個周日她免費為學生補課,第二個周日帶學生洗澡,第三個周日組織全校大掃除,第四個周日回家,還四處聯(lián)系愛心人士,為學校的10名貧困生募捐。2017年8日,卓瑪入選“全國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后,在她的牽線下,華夏千秋教育基金每年向10位貧困生捐贈2萬元助學金,并對學校進行了捐助。
一心撲在工作上,所在學校又幾乎是與世隔絕,29歲的卓瑪至今仍沒找到意中人。父母為此很著急,想把她調到新龍縣附近的學校,解決個人問題,卓瑪沒有同意。她說,她不是沒動過心,但看到學校孩子們期待的眼神,心又軟了。“孩子們需要我,我不能半途而廢。”
湖北到新疆,相隔萬里,隔不斷的是赤誠的愛心和濃濃的民族情誼。
2009年,烏魯木齊市第109中學(原名安寧渠中學)老師阿依奴·熱合曼入選第一屆“全國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應組委會——本報華夏千秋教育基金邀請,她第一次走出新疆,來到了位于東海之濱的北戴河,看到了夢中的大海,與來自四川、湖北等內地同行交心談心,結為好友。阿依奴說,她要將這份情誼帶回新疆,帶到學校,生根發(fā)芽,永不相忘。
9年過去了,阿依奴和她的學校現(xiàn)在的情況怎樣?3月初,本報記者飛抵新疆進行了回訪。
一千封書信記錄維漢姐妹情
3月1日上午9點40分,冰雪尚未退盡,烏魯木齊第109中心小學操場上,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雄壯國歌聲中冉冉升起,站在1700余名師生當中,阿依奴老師神情莊嚴、肅穆。
上午10點,是六年級的第一堂漢語課,阿依奴走進民族班,用普通話開始授課。“同學們,請跟我念,學弈!”
“學弈!”六年級五班的維族女生古麗孜巴大聲地念道,字正腔圓。課后,古麗得意地告訴前來采訪的記者,她能讀準“弈”字,得益于她的漢族閨蜜。從隔壁六年級二班,拉來了一個漢族小姑娘,古麗得意地說:“她叫邵美惠,我們是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她邊說邊看了一眼邵美惠,邵美惠立即會意接過話茬,兩人你一言我一語,開始講述她們倆的故事。
“我們是鄰居,都住在安寧渠三隊,門對門。”“隔著一條小巷。”“昨天,古麗說她不知道弈字怎么發(fā)音,我告訴她,弈的發(fā)音跟吳亦凡的亦一樣,她就明白了。”“我知道吳亦凡。”“我們相互幫助,她教我跳新疆舞。”“她教我跳扇子舞。”
“前年,學校組織學生結對子,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古麗。”“我們每天一起上學,一起放學,一起做作業(yè),一起在巷子口跳繩。”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小秘密。”“在巷子里一個沒人注意的舊柜子里我們放了一個紙盒子。”“這是我們的書信中轉站。”“我們約定,有什么不方便說的事就寫信放在盒子里告訴對方。”“有一次,巷子里來了一條狗,嚇得古麗不敢回家,她給我發(fā)短信,讓我接她。當時,我跟媽媽出去了,等我回來才看到短信,古麗已經被另一個同學送回家了。我知道后就寫信放到盒子里,告訴她原因,跟她說對不起,她就原諒我了。”“我們寫了五年的信,至少有一千封。”
“現(xiàn)在,我們兩家關系好得像一家人。”“春節(jié)時,古麗的爸爸媽媽提著水果到我家來拜訪。”“美惠的父母每回買了好吃也會送我們一份。”“我們希望,我們永遠是好朋友!”
當天上午,得知本報華夏千秋教育基金組團不遠萬里來?;卦L、捐贈,烏魯木齊第109中學維漢師生載歌載舞,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學校黨委書記卜君說,該?,F(xiàn)有學生1675名,七年前更名為烏魯木齊第109中學,是一所有著60年歷史的民漢合校中學,一直十分注重民族團結工作。2016年起,學校還組織民漢師生結對子、“走親戚”活動。在這其中,阿依奴老師表現(xiàn)突出,特別是2009年參加全國第一屆“最美鄉(xiāng)村教師”評選,第一次走出新疆,走進內地,親身體驗到民族大家庭溫暖,在她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貋砗?,她通過言傳身教,將這份民族情誼傳遞到她教授的每一個學生心中。
“那一次,讓我終生難忘的事情太多了。”課后,阿依奴老師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那一次,我看到了夢中的大海,我覺得,我們的祖國就像這大海一樣,有著廣寬的、海納百川的胸懷。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感到光榮、自豪和幸福!”
“那一次,全國‘最美鄉(xiāng)村教師’中有8位老師來自汶川地震災區(qū)。他們當中許多人的事跡我在報紙上看過,令人落淚。他們真是堅強,遭受了那么大的傷害,依然樂觀、善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總是照顧我,說我是遠方來的客人,還把家鄉(xiāng)帶來的土特產拿給我吃。他們是真正的英雄!可他們卻說,是祖國的大愛激勵了他們。”
“我是一個維族老師,飲食習慣與內地老師有所不同。那次為了能讓我吃上可口的飯菜,評選組委會專門為我在駐地附近找了一家清真餐館,后來我知道他們全部來自武漢,我還專門上網查看了武漢的相關資料和圖片,武漢在長江邊,是個美麗的大城市,風景美,人更美!我們相聚的時間不長,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2009年9月,當時擔任美術老師的阿依奴返校后,專門從網上找來了長江、大海、武漢以及汶川地震英雄們的圖片和視頻,組織學生臨摹繪畫,增進學生們對祖國大好河山及各民族的了解。
事后,許多學生告訴她,他們以后也要走出新疆,去看看長江,看看大海,交交朋友。
結對子走“親戚”,
民族團結一家親
“阿依奴老師好!”中午12點,下課鈴響了,阿依奴老師剛走到操場,幾名學生跑過來,熱情地跟她擁抱,親吻,打招呼。
“阿依奴老師和善、耐心,很受學生們的喜愛。”學校副校長孜娜提曾經是阿依奴的老師,提起阿依奴,她贊不絕口。“阿依奴是學校的骨干,先教美術,后教漢語,我們曾一起在南疆和田支教。無論走到哪里,她都會把自己全部的愛獻給學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孩子們各民族是一家,要團結友愛,把民族友誼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學生心中。在學校結對子活動中,阿依奴跟一名漢族老師、4名漢族學生結成了互助對子,經常交心談心‘走親戚’”。
有一次,阿依奴班上的維族孩子跟隔壁班上的漢族孩子打了架。她知道后找到打架孩子談話。“大家是兄弟姐妹,要相互諒解,打了架,主動道歉,大家還是好朋友。”在阿依奴勸解下,兩名學生互相承認錯誤,握手言和。
在回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在109中學里,民族團結友愛的種子到處生根發(fā)芽。去年底,七年級漢語班的學生熱西普突然輟學,副校長孫志云知道后立即到河西村熱西普家,上門說服家長讓孩子復學。
七年級五班的米則爾·阿依父母離異,跟著奶奶生活艱苦。2016年,學校黨委書記卜君主動與米則爾結成對子,把她當作自己的女兒一樣照顧,定期上門,噓寒問暖,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米則爾奶奶被感動,一次,她拉著卜君的手,流著眼淚說,她不太會說話,也不懂漢語,但黨和國家對她們家的關懷和恩情,她都銘記在心。
截至發(fā)稿,烏魯木齊市第109中學的1780名民漢師生全部結成了“親戚”對子。
內地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