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劉陽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評論員 石平
極目銳評
日前,一段安徽17歲男生退學擺攤、10天收入1萬元的視頻在網(wǎng)上走紅,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對此,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王云飛表示,提前跨越人生階段往往失大于得,建議該男生不要終止學業(yè)。(據(jù)9月3日大皖新聞報道)
視頻顯示,一名男生駕駛著餐車行駛在街頭,配文稱:“不愿意上學了,給他弄了一輛車子,10天賣了10000塊,高興得不得了。不吃上學的苦,要吃生活的苦?!?/p>
發(fā)布視頻的鄧女士告訴記者,她和丈夫平時在浙江嘉興擺攤。她的兒子小沈今年17歲,就讀于一家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廚師專業(yè)。今年暑假,兒子突然提出不想上學,打算跟著父母擺攤。她和丈夫決定讓兒子體驗一下“生活的苦”,給他弄了一輛餐車擺攤,沒想到兒子樂在其中,每天下午4時許出攤,一直忙到凌晨兩三點鐘,10天收入1萬元。她希望兒子經(jīng)過這番磨礪,知道生活不易,能夠重返校園完成學業(yè)。
鄧女士的期望和王云飛的觀點不謀而合。王云飛認為,通過完整的學校教育,更容易培養(yǎng)出具有健全人格、完整知識體系和適應社會能力的人。接受教育過程中,他們還能結(jié)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從而為將來的生活、工作乃至創(chuàng)業(yè)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更多的機會。
王云飛的話,引來不少網(wǎng)友嘲諷。有人說,讀書的目的就是賺錢,既然小沈現(xiàn)在能賺錢了,何必還要讀書?10天賺1萬元,畢業(yè)后很難找到收入這么高的工作。
網(wǎng)友的這些觀點,有一定的誤導性。
首先,小沈10天收入1萬元,只是毛收入,并非純利潤。刨去父母給他準備的原材料的成本,他真正賺到的錢未必會讓他如此興奮。
其次,小沈的父母擺攤多年,知道其中艱辛,而小沈只做了10天,對“生活的苦”必然了解不深。以他吃不了“讀書的苦”來看,時間一長,吃的苦一多,他也未必能堅持下來。
第三,是現(xiàn)在就退學擺攤,還是等上完學再擺攤或者從事其他職業(yè),也得好好考慮。人生漫漫,不必急于一時。如果小沈沉下心來將廚師專業(yè)學好,即使以后擺攤,也會大有助益。學習的過程,既是豐富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是學習與人打交道的過程。等他讀完了書,說不定會有其他想法。
最后,將“多讀書”等同于“多賺錢”,這個觀點過于狹隘。讀書對個人三觀的塑造、性格的養(yǎng)成,有著極大的幫助。同時,讀書能增長知識、拓寬視野,將來就業(yè)的道路也會更加寬廣。
說到底,此事的本質(zhì),還是一些人對讀書持有偏見,認為“讀書無用”,不如趁早賺錢。
前段時間,上海同濟大學一位女生花30萬元留學、歸國后做廚師月薪5500元的消息,也引起輿論熱議,當時就有不少“讀書無用”的聲音。但要看到,她做廚師并不是一時“屈就”,而是她的人生目標。目前,這位女生正在嘗試開發(fā)中西融合的菜品,還準備辦廚師學校,這就是多讀書帶來的境界。
所以,專家的話值得一聽。天下沒有白讀的書,也沒有白走的路,還是應該將眼光看得長遠一些。當然,無論是誰,對自己的職業(yè)有著長遠規(guī)劃并為之努力,無論從事哪一行,都是值得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