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到了,正是蠶豆豌豆大量上市的時節(jié)。春夏之交的青豆,帶著山野的清香,又嫩又甜,是多種傳統(tǒng)立夏小食必用的食材。
豆莢趁新蠶
江南多地立夏要吃的五色飯,最早是取用黃豆、赤豆、綠豆等五色豆子,后來更多地改用豌豆、肉丁、筍丁、榨菜丁、香菇丁,也是五種顏色,比如浙江民間的野米飯。在江蘇一些地方,煮立夏飯也會用到青豆,不過不是青豌豆,而是青蠶豆。
很多地方到了立夏要嘗“三鮮”,不同的地方三鮮也不一樣。因為立夏三鮮品類繁多,又有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之分。而地三鮮里,必有一樣是青豆,不是青豌豆,就是青蠶豆。
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說:”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菽就是豆子。立夏嘗鮮,當然要多吃青豆了。
豌豆喜嘗新
中國人吃豌豆,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但是如果穿越回秦朝,叫一份豌豆飯,店小二絕對會懵圈,因為這種豆子,直到漢代才沿著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到了中國。
民間有“立夏吃豌豆 ,孩子不疰夏”的說法。到了夏天,天熱人倦,容易消瘦、失眠,人們將這種季節(jié)病稱為“疰夏”,認為小孩更易患這種病。舊時南京人到了立夏,就讓孩子騎坐在大門檻上,吃一碗豌豆糕,認為能免除“疰夏”之苦。記錄南京民俗的《金陵歲時記》中,寫南京人過立夏,“使小兒騎坐門檻,啖豌豆糕”。
另外,豌豆莢形如美目,民間認為吃豌豆能明目。到了立夏這天,為了能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女孩子更是要吃豌豆,
蠶豆伴青梅
提到蠶豆,讓人不禁想起魯迅先生筆下孔乙己吃的茴香豆。魯迅另一篇作品《社戲》里,小伙伴們看完社戲當夜宵煮的羅漢豆,也是蠶豆。
蠶豆可當菜,也可當飯。元代王禎所著《農書》中,將蠶豆列為救荒糧,稱其“百谷之中最為先登之物,蒸煮皆可食,代飯充饑”。明代《救荒本草》列了四百多種植物,蠶豆也在其中。
立夏時節(jié)的新蠶豆,翠綠如玉,鮮嫩清香。清代“著名吃貨”袁枚,在他的美食錄《隨園食單》里,大贊“新蠶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這道蠶豆米炒腌菜,也是今天常見的家常菜。
同治年間的素食愛好者薛寶辰,愛拿嫩蠶豆煮湯。薛寶辰在《素食說略》中說,他幾乎隔天就要用蠶豆湯澆飯、澆面,或者就著蠶豆湯吃餅,那叫一個鮮香,比肉還好吃。(撰文:燕子)